回覆列表
  • 1 # 日暈三更雨

    黃老之學: 黃帝和老子的思想。

    中國戰國時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故名。黃老之學始於戰國盛於西漢,假託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併兼採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

    《史記·樂毅列傳贊》稱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 、安期生等 。 黃老之學繼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認為“道”作為客觀必然性,

    “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學強調“道生法”,主張“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漢文帝外示儒術,內用黃老,後出現了“文景之治”。

  • 2 # 嶽劍

    黃老產生於戰國中期,是齊國稷下學宮的一個學派。黃老學派的代表作是《老子》,學說的核心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西漢王朝總結秦朝驟亡的教訓,主張黃老學派的學說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將它運用到政治和法制實踐中,並取得顯著的成效。

     因為秦王朝推行法家路線,大搞嚴刑酷法,最終導致二世而亡。基於這一個教訓,這就決定了劉邦集團不可能用法家來治國理政。同時劉邦集團的大多數人出身低層,因此對儒家的高深理論也沒有什麼興趣。所以,惟有主張清靜無為、刑德相輔的黃老之術,成為最好的統治工具。

    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術強調“道生法”,主張“是非有,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透過“無為”而達到“有為”。這一主張被漢初的幾個統治者使用,於是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 3 # 燕然居胥

    黃老之術是道家學說的一個分支,是黃帝之學和老子之學的集合體,其政治主張秉承道家的“無為”,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透過「無為」而達到「有為」。

    客觀的講,一個王朝採用什麼樣的治理方法都是根據當時社會的需要。自春秋時期,周王室崩潰,諸侯混戰。戰事歷經兩百多年,至始皇帝短暫統一,又陷入楚漢爭霸。劉邦擊敗項羽建國之後,內憂外患,國內經濟崩潰,外有匈奴虎視眈眈白登之圍差點連皇上都被抓了。再之後,呂后擅權。到漢文帝接手政權的時候,就是一個爛攤子,千瘡百孔,百姓思定。

    這種情況下,漢文帝採用黃老之術治國,輕徭薄賦,減輕刑罰,安定百姓,致力民生,使得糜爛的社會經濟迅速恢復,並開創了文景之治,為後來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黃老之術是漢初幾代帝王最佳選擇。

  • 4 # 80後且聽風吟

    所謂"黃老學說",實際上是道家學說中的兩派。"黃"指"黃帝之學","老"指老子的學說。黃帝之學是在戰國時期形成的一個學派,也是道家中的一派。它與老子學說的根本區別是:黃帝之學不僅講道,而且講法。漢初把黃老糅合在一起,成為當時統治階級的政治指導思想。

  • 5 # HISTORY歷史

    “黃老”中的黃指的是黃帝;“老”指春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黃老學說假託黃帝的名義,引進法家學說、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這就是黃老思想。

    黃老思想的精髓就是老子的《道德經》: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主張統治者清靜無為,以緩和階級矛盾。

    漢初,由於秦朝的橫徵暴斂,苛政事、行酷法、高賦稅,重徭役兵役。人民揭竿而起,導致多年戰事,社會經濟秩序遭到嚴重的破壞,百姓苦難,政局動盪,統治不穩。為安定民心,穩定政局,從而採取的治國之策——黃老思想。

    黃老思想其實就是道家的治國理念,是無為而治,也是無為無不為。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我不強迫百姓做事,百姓自然會被感化,我不給百姓找麻煩,民風自然會端正,我不讓百姓出工出錢,百姓自然富足,我無慾無私,百姓自然淳樸。

    漢文帝正是採用了“黃老思想”才使民心安定,社會穩定、國富民強、才有了後來的“文景之治”得以使漢王朝延續幾百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路印表機和共享本地的印表機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