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huminFang
-
2 # 惹不得大爺
先把這樣一個問題設定在文科領域,尤其是人文學科領域。
對於真正做學問的人文學科的學者而言,論文和著作是唯一可以作為客觀評價標準的東西。因為人文學科的真正的所謂成果,主要體現在論文和著作上。但是現在作為“五唯”之一剔除了。而人文學科中最不需要的、也最讓人深惡痛絕的(北大溫儒敏先生曾稱之為“大學老師的專案化生存”,雖然後來很多從專案中得到好處的人,越來越喜歡這東西)專案卻被保留下來。
這樣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在評定職稱的時候,作為客觀標準的著作和論文沒有了,剩下的專案看起來好像是一個看得見的東西,但實際上,參加過專案評審的人都知道,專案的申報過程往往是“打招呼”,”找人”的過程。只要到了專案申報時節,誰是評委,總是被暴露出來,所有參加申報的人都能找對那個評委,所以一到通訊評審的環節。各種莫名其妙的參評人士,都會發簡訊,發微信,打電話給通訊評委,信件內容無非都是“本人有某某專案,如果在您手中,請求高抬貴手”之類的內容。在這方面下的功夫越大,專案就越容易拿到。
這樣一來,以後評職稱就靠兩樣東西,一是可以“添磚加瓦”的“師德師風”,二是可以走關係的“專案”,真正的科研”成果”沒用了。這樣一來,大學職稱的評審,就將成為好看的大戲了。我們走著瞧吧。
-
3 # 萬水千山111
現行職稱工資制度嚴重脫離這樣的實際:只有百千萬分之一的人才有學術研究和科學發明的能力。一個人一輩子能寫一篇有分量的文章,也不多見。極少數女人生了雙胞胎,能要求所有女人都生雙胞胎嗎?99%的論文都是垃圾。有一個好辦法:遴選一個四萬人的專家庫。一半省份兩萬。再設立一個全國論文集散中心。編好密碼後發給另兩萬人中隨機抽取的十名專家進行評閱。給出分數說明理由,然後根據分數發表在網站即可。紙質雜誌全部取消。這樣可以杜絕腐敗和學術垃圾。極少的科研成果應該特事特辦,一年一議,給予重獎和國家榮譽。另外,老師的本職工作是講課。讓學生對老師的講課水平先排隊後打分,然後佔工資的1/5,這才是治本之策。最有資格評價老師的就是學生,不是校長。實行六棟上課制,一個月換一個班。再不要逼著老師們弄虛作假,逼著老師們不務正業了。
-
4 # 金童希瑞
高校最新的職稱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成敗的關鍵首先要看院士們有沒有作為!
如果某些院士繼續理直氣壯地做“跟班式”研究,必然導致有創新能力的科研工作者被“遮蔽”;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如果沒有改變,職稱評審還是會唯西方人馬首是瞻,達不到預期結果。
回覆列表
評定指標由定量變為定性,主觀性更強,也許不利於科研與創新。況且,高校教師的主要科研能力還是透過發表體現,不看發表,其它的不是更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