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堅守者105841917

    賈似道與王安石我認為不可相提並論。賈似道與王安石都是當時位高權重的人物,都排擠過政見不同人物。賈似道對政敵的手段是株滅九族,心狠手辣。曾經《趙氏弧兒》的古戲就是反映賈似道如何殘害的的故事!而王安石對待政敵則是貶官和流放而已。並不趕盡殺絕!可見其心之仁!為推行新政改革,不懼得罪皇族、元老權貴,可見其忠!王安石的文韜武略,熟知儒家的治國之道,加之才華橫溢。是一位難得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詩人!我尊敬王安石!大家怎麼看呢?

  • 2 # 普通中學英語教師

    賈似道怎能與王荊公相比。賈是奸相,殘害忠良,手段惡劣、卑鄙無恥。在南宋末已是"臭名昭著",老百姓十分痛恨,他如北宋蔡京、高俅之流。

    而王荊公,是得到宋神宗重用的賢相,才能推行"新法",力圖挽救宋的"統治危機"。為改變宋當時的官僚機構雍腫,人浮於事,官員懈怠,辦事效率低,財政危機也日趨於嚴重,同時也要改變軍隊的種種弊端,為提高戰鬥力著想。在沿用唐的賦稅制度方面,進行革新,注入"新鮮血液"。在稅收與兵役制度上,又新舉措,新方法。

    王荊公的才學,是久負盛名的,他來自於江西的"才子之鄉"的臨川,是北宋的政治家與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性格有點是"大事不糊塗,小事糊塗"如此而已,而往往忽視了"小事",與他性格"有關",而我們現在通常熟悉地認為"細節決定成敗",很重要。所以,"新法"在推行過程中難免,出現了"用人不當",就像我們現在說的"重在落實",不很好落實的話,效果就"大打折扣"。而地方官員的"不作為與亂作為"現象,已是官場的"惡習與怪癖"了。用人,沒選對選好,對新法的具體"操作",就會"出問題"。這是一點。

    再者,"新法"的條款與內容,觸犯了權貴的利益,"得瑟權貴們"。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抵制與破壞,肯定是存在的。就是其朋友、同朝為官的司馬光、蘇東坡等人,都反對。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地逐出朝廷,不在話下。只是"政見",並沒有彼此傷害他們之間的"真正友誼"。新法觸犯了官僚與中央、地方集團的"核心利益",反對聲浪"湧來",後來,變法沒有成功,被迫"廢除",只保留"青苗法"與"農田水利法"。

    而作為政治家,宰相王安石,他為大宋江山社稷,已經是"盡力了",雖然,後世有很多"非議與評價",用歷史唯物主義與辨證法觀點,不管成功與否?是有歷史侷限性的,"阻力與風浪"是難免的。正如他的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所以,賈與王,是不能對比的。"一忠一奸",豈能混為一談。

  • 3 # 南朝居士

    忽必烈曾這樣評價賈似道,

    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彼守城者只一士人賈制置,汝十萬眾不能勝,殺人數月不能拔,汝輩之罪也,豈士人之罪乎!

    賈似道跟王安石一樣,都是變法失敗的人。

    中國歷史上,但凡變法的,沒有名聲好的人,而變法成功的,僅商鞅變法,再擴大點,就是申不害變法了。

    為什麼變法很難成功?

    很簡單,因為一個國家立國百年後,土地會集中到少數人手裡,這少數人就是既得利益集團,而變法,就是拿這些人開刀,

    無論誰變法,離不開的就是土地改革、賦稅改革、經濟改革,這牽扯的利益就太大了,可以說,這是以一人之力,對抗天下。

    賈似道40歲就做到了宰相,不出意外,宰相做到退休是沒問題的。

    這樣的人生何其愜意,為什麼要去變法?要去改革?要去對抗天下?

    他明知道自己會失敗,會身敗名裂,依然選擇變法,你說他是奸臣?

    沒有變法的人是奸臣,是為了一己私利的,變法的失敗是必然的,也因為動了士大夫集團的蛋糕,士大夫在書寫歷史的時候,會怎麼寫他呢?

    張居正名聲還行,那是因為變法失敗前,他就死了,但最後還是被抄家了。

    想當年,朱相改革,那也是扛著棺材改革,當然,他的名聲也不太好,特別是當年下崗的人和官員心中的形象,那就更差了。

    賈似道跟王安石沒什麼區別,都是變法失敗的人,非要說有什麼區別,也就是歷史記載的區別了,王安石蓋棺定論不算太差,而賈似道直接就是奸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rng有沒有機會奪冠呢?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