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湘行萬里路
-
2 # 菲林的味道
這個問題要看收紅包的物件。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會玩智慧手機的人,包括同輩或者父輩的親戚,同事,同學等;
另外一種則是,家裡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小孩,這些人一般沒有或者不會使用智慧手機。
如果是第一種,透過手機app發紅包是最方便不過了,金額可以任意設定,或者在一個群組裡,發紅包搶紅包,氣氛很好,也很方便,你不需要準備現金那麼麻煩。
但是,第二種物件,你就不得不準備現金以及紅包了,而且過年拿出紅彤彤的紅包,則是一種喜慶的象徵,一種心意。
-
3 # 鳴白知識
yeah✌️來答題了!
科技手段再發達都無法撼動人們最底層的邏輯。
馬上就到華人最重要的節日:農曆新年,我們廣東這邊的只要是結婚的人見到未結婚的親戚、朋友都有發利是(紅包)的習俗。最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等高科技手段的日漸成熟,大家都喜歡在微信、支付寶等網路途徑上發紅包,今天我想聊聊個人的一些習慣,雖然我身在騰訊公司總部的深圳,但坦誠地說到目前為止這麼多年來我發紅包依然是以實物紅包為主!(在微信群裡發紅包都是1、2元的小互動)為什麼?聊聊個人的一些看法。
人們需要儀式感而儀式感需要實物就生活和工作的不同場景需要,我大概會用到紅包多是兩類場景。第一類人家、親戚、朋友,這是紅包的大頭。每年都需要給未結婚的親戚、親戚的小孩、自己的小孩發紅包,過年會有很多習俗,最常見的習俗就是見面拜年,而紅包基本上是伴隨著相互拜年祝福送出去的,一邊說著吉利的話一邊把紅包遞出去,這才是拜年的基本模式。可以想象如果改成手機發紅包,當互相祝福完後再提醒一句“轉過去了,看收到沒有?”你會發現拜年都沒意思了。同樣的形式到了開工的時候給部門同事發紅包同時也會送上一些祝福和工作期許的話語,然後送出紅包,難道又要換成一句“看看到賬沒有?”所以實物紅包是儀式感的需要,也是人的邏輯需要。
現金永遠都是變現能力最強的貨幣可能站在我們這個年齡階段的人看來,移動支付等科技手段真的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方便,脫離了少、青、中後現金為王才是真理。過年小孩子最高興的事情就是拿到紅包後就跟小夥伴上街買玩的、吃的。請注意,我說的這種小孩是沒手機的!然後跟你小孩說“舅舅把錢發到你媽手機上了,你問她要就好了”(我信你個鬼!),拜託請還小孩一個有趣的童年!80歲以上的老人同樣的道理!現金一定是最好變現的手段,請給小孩子真正的錢!
不要被科技手段疏遠了人們的距離與這個提問類似場景是,隨著科技手段的進步,現在的人結婚就發個電子請帖過來,禮金也可以手機支付過去,我覺得這才是科技給人們帶來最可怕的衝擊。科技手段本來的目的是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我相信這是所有社交軟體的初衷,但日益發達的科技手段反而在疏遠人的距離,溝通和交流由於形式的轉化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意義。農曆新年是華人最好的歡聚時刻,所謂的歡聚,有聚才有歡,如果人們在如此重要的時刻仍然需要依託科技手段才能交流,實在無法讓人安穩。
出於對中國傳統的尊敬!基於對人文交流的重視!始於對溝通情懷的眷戀!過年發紅包一定用現金!
關注yeah老師✌️!我們馬上聊起來!
-
4 # 樂迷一族
我認為,對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同輩的家人,還有朋友,可以在群裡發紅包讓他們搶,大家熱鬧才好。對長輩,把紅包直接遞到他們手上。對孩子,還是應該換一種方式。儘管手機支付方便,但過年了,孩子們真的還是希望從長輩手裡親自接到表達對他們祝福的壓歲錢。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他們都能感受到家人對他們有意無意的親疏。所以,每到過年,我都會把嶄新的錢親手遞給我的兩個孫子,並說上一句祝福他們的話,讓他們從小去感受家的溫暖和長輩對他們真實的愛。
回覆列表
發紅包一般發給老人和小孩,他們都沒有智慧機,就是有也很少綁卡,再說了,發實體紅包好喜慶。不要因為高科技而丟失了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