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里江畔
-
2 # 望天下太平97660506
過年:大概從唐、宋時期由漢族人先行開始,在後相斷普及各地。在中華民族沿襲了幾千年,成了民間傳統節日,受地域民風影響,有些不盡相同。
我的老家在重慶市轄區,對過年初一到十五期間的風俗,拿八十年代來講,在該地區比較的和我經歷的風俗大致歸類有:
1、飲食風俗
初一早上吃包心湯圓,心子(餡)多用芝麻、花生、核桃、紅(黃)豆麵分別炒制椿成細沫,與豬油加白砂糖煎制;糯米熱水泡,用人工石磨細成漿,由濾帕包裹吊幹。最後工序人工包搓園狀,開水煮沸後盛入碗新增白糖食用。
中午、晚上多數吃,頭天燉好的臘豬頭、豬腳或公雞,配上醃製的豬下水做冷盤。會喝酒的可喝酒,然後,用事先在水面加工店購買好,拿回涼成半乾的“鹼水面,”煮一盆各自挑入碗內食用。鹼水面加肉哨摻大骨湯是重慶的名小吃!這一天忌吃飯,寓意:怕“犯”做事不順。
初二到十五期間,根據來客和經濟條件飲食用餐。不忌什麼!
十五吃元宵湯圓,湯圓跟初一的相同。
2、穿戴風俗
大人小孩走親訪友時,穿新衣服,服飾隨流行,無特殊要求。
3、傳統禮節風俗
初一早餐後,全家擇吉利方位出行,給祖墳點香燭、燒錢紙磕頭拜年!走完墳山後,儘量轉著返家。途中要求撿點柴禾帶回,寓意:空手出門,抱財歸家。
其餘時間是走親訪友,喝酒玩“(川)牌。”走親必須是小輩先給長輩家拜年,你來我往必須互相走交。“男士走到初七八,婆娘走到春草發,”總之,互走一遍,走交為止。走親至少送2包糖,女婿頭年丈母孃家,有買鞋襪衣帽和菸酒的風俗。
初二~十五期間,集鎮上(街上)有唱川戲,晚上有玩火龍、玩獅子、打鐵水花,伴敲鑼打鼓放鞭炮。(重慶火龍至今盛行,國家節慶都有參與,已申非遺文化)
時代在變,年味也在變。只有人們愛國愛家的熱情未變!
-
3 # 幸福一家205431403
大年三十的晚上,不論什麼天氣,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會圍坐在彩電旁邊期待著央視春晚的到來。觀賞著一個個精彩的節目......時間過得真快,覺不著就到了午夜。特別是新年的鐘聲就要敲響的時刻,十、九、八、七、六、五、四……這本該寧靜的夜晚卻熱鬧非凡,人們紛紛走出臥室,登上高處,放鞭炮,點菸花。霎時間炮聲雷鳴,煙花閃爍,整個夜空光芒萬丈,震耳欲聾。
初一早晨,特別是中老年人,婦女居多,會早早起床,下扁食,也就是素餃。因為年三十中午葷菜吃多了,初一改吃素的。葷素搭配,合理進食。飯一做好,便忙著爭先恐後地放鞭炮。就聽誰家的鞭炮放得早,放得響,放得時間長啦。吃過早飯,人們開始拜年了。見了面一陣寒喧,笑聲此起彼伏。成把的瓜子,成捧的花生,應有盡有。讓吃讓喝讓坐,非常熱情。小孩子更活潑可愛,在大人的寵愛示意下向長輩問安,給長輩磕頭。老人們多被孩子逗笑,欣喜地贈送紅包,百元、貳百元等等不一。初二便開始走親訪友。先接重要的親戚,例如姑娘,姐姐妹妹等等。
今年春天來得更早一些,年三十就打春。我們這裡打春的時候,大人們用布給小孩縫春雞,繚在孩子的袖頭上。五顏六色,栩栩如生,很美觀,很吉祥。
從初一開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湊到一起,圍得水洩不通,打撲克,下象棋,吹色子,打牌九,來麻將,跳廣場舞.…..多麼逍遙,多麼愉快,多麼熱鬧!這在往常是不曾看到的。
-
4 # 135455088
沒有什麼特別的,年初一早上吃完飯挨家挨戶坐坐俗稱拜年,見人就說些吉利的話,年初二就帶些禮物開始去走親戚拜年了像我們這邊是沒結婚的初二舅舅家,結過婚就回孃家年初三就去姑姑家姨媽家,一般都是上午去拜年吃過中午飯回家就打打牌沒什麼事了
回覆列表
初一餃子 初二面,
初三合子往家轉,
初四烙餅炒雞蛋。
初五、初六捏麵糰,
初七、初八炸年糕,
初九、初十白米飯,
十一、十二八寶粥,
十三、十四竄湯丸,
正月十五元宵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