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用具如下:
1、筆
毛筆作為書寫工具,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描繪的痕跡。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統一稱作“筆”。相傳是秦將蒙恬創造了第一批筆。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三國韋誕有《筆經》一書問世,總結了當時的制筆方法。
郵票上的文房四寶
晉時,安徽宣州用兔毛製成的紫毫筆,以筆鋒尖挺而擁著稱於世。到了唐代,宣筆聲譽日隆,“陳氏”、“諸葛氏”跨唐宋兩朝,制筆技藝世代相傳,所創無心散卓筆具有效能柔潤、根基牢靠,久用不散,書寫流暢的特點,稱“海內第一”。宋代除了宣州諸葛氏之外,歙縣的呂道人,黟縣的呂大淵,新安的汪伯立等都名冠一時。元代以後,以湖州為中心的制筆業日益興隆。尤以羊毫筆最享盛名,為士林所愛,並得朝廷讚賞,此時的“湖筆”與“宣筆”已同享盛名,乃至超過了宣筆,而成為全國毛筆的代表,譽滿海內外。
由於毛筆是由動物纖維製成,難以長久儲存,故完整的古筆傳世極少,除少數發掘品外,能見到的明清毛筆,也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寶了。
2、墨
早在商周以前,墨作為一種黑色顏料,已開始用於書寫。1975年湖北雲夢秦墓出土的墨塊,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墨。到了漢代,制墨已成一定的規模,東漢發明了墨模,墨的形式才趨於規整。三國時西安人韋誕(字仲將),工書法,善制墨,所制“仲將墨”、或“韋誕墨”已被史書記載。唐代制墨業空前興盛,製作益精,名匠輩出。唐後期,易水制墨高手奚超等人因避戰亂遷居歙州,與其子奚廷圭以黃山松煙為原料,改進調膠、搗松等工藝,所制之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聲名大作,因此得到南唐李後主賞識,賜姓李,並封李廷圭為墨務官,李廷圭墨由此揚名天下,時有“天下第一品”、“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美談。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轄歙、休、夥、祁門、績溪、婺源六縣,制墨業形成了“家傳戶習”的盛況,自此,墨便統稱“徽墨”。張遇、潘谷、戴彥衡等都是當時的制墨大家。
明清兩代迄今,全國制墨中心也一直在徽州。明代歙縣羅小華、程君房、方於魯研製徽墨,雋雅大方,香料考究,多出貢墨與名流託造之墨。程、方不僅所制之墨被譽為“前無古人之佳作”,還分別著有《墨苑》、《墨譜》傳世。清代徽州制墨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被稱作“四大墨王”。胡開文所制“地球墨”還獲得190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3、紙
說起紙,素有蔡倫造紙一說,《後漢書·蔡倫傳》有“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稱“蔡侯紙”的記載。隋唐時期是造紙業的全盛時期,紙中之王的“宣紙”,就是這一時期產生和興盛起來的。宣紙產地在安徽宣州的涇縣一帶,故名宣紙。千萬年來,宣紙以其質地綿軟、百搓不折、紋理緊密、光潔如玉、不腐不蛀等特點,享有“壽紙千年”的美譽,成為中國書畫的必需品。
中國曆代名家的書畫、古籍經典得以流傳至今,宣紙是其依賴的載體。
4、硯
硯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的,又稱研。東漢以後,才拋開研石,自成一體。六朝至隋最突出的是瓷硯的出現,由三足而多足。唐代常見箕形硯樣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援。宋代以長方形抄手硯為特色,硯底挖空,兩邊為牆足,可用手抄底托起。明清兩代制硯工藝逐漸由適用轉向觀賞,風格由古樸漸趨華麗,硯蓋製作也極考究,已成為集書、畫、雕刻、髹漆等等多種技藝於一體的精美工藝品。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說:“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取索,可終身與俱者,唯硯而已”。訪硯、藏硯、賞硯、刻硯,已成為文人相會的一種風氣。
唐以來,硯材出現了很多品種,但其中洮硯、端硯、歙硯、澄泥硯最為突出,號稱“四大名硯”。而四大名硯中品質最好的當屬老坑石。然端、歙老坑石存世數量寥寥無幾,只有洮硯現存少量老坑石,升值潛力巨大。
文房用具如下:
1、筆
毛筆作為書寫工具,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描繪的痕跡。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統一稱作“筆”。相傳是秦將蒙恬創造了第一批筆。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三國韋誕有《筆經》一書問世,總結了當時的制筆方法。
郵票上的文房四寶
晉時,安徽宣州用兔毛製成的紫毫筆,以筆鋒尖挺而擁著稱於世。到了唐代,宣筆聲譽日隆,“陳氏”、“諸葛氏”跨唐宋兩朝,制筆技藝世代相傳,所創無心散卓筆具有效能柔潤、根基牢靠,久用不散,書寫流暢的特點,稱“海內第一”。宋代除了宣州諸葛氏之外,歙縣的呂道人,黟縣的呂大淵,新安的汪伯立等都名冠一時。元代以後,以湖州為中心的制筆業日益興隆。尤以羊毫筆最享盛名,為士林所愛,並得朝廷讚賞,此時的“湖筆”與“宣筆”已同享盛名,乃至超過了宣筆,而成為全國毛筆的代表,譽滿海內外。
由於毛筆是由動物纖維製成,難以長久儲存,故完整的古筆傳世極少,除少數發掘品外,能見到的明清毛筆,也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寶了。
2、墨
早在商周以前,墨作為一種黑色顏料,已開始用於書寫。1975年湖北雲夢秦墓出土的墨塊,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墨。到了漢代,制墨已成一定的規模,東漢發明了墨模,墨的形式才趨於規整。三國時西安人韋誕(字仲將),工書法,善制墨,所制“仲將墨”、或“韋誕墨”已被史書記載。唐代制墨業空前興盛,製作益精,名匠輩出。唐後期,易水制墨高手奚超等人因避戰亂遷居歙州,與其子奚廷圭以黃山松煙為原料,改進調膠、搗松等工藝,所制之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聲名大作,因此得到南唐李後主賞識,賜姓李,並封李廷圭為墨務官,李廷圭墨由此揚名天下,時有“天下第一品”、“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美談。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轄歙、休、夥、祁門、績溪、婺源六縣,制墨業形成了“家傳戶習”的盛況,自此,墨便統稱“徽墨”。張遇、潘谷、戴彥衡等都是當時的制墨大家。
明清兩代迄今,全國制墨中心也一直在徽州。明代歙縣羅小華、程君房、方於魯研製徽墨,雋雅大方,香料考究,多出貢墨與名流託造之墨。程、方不僅所制之墨被譽為“前無古人之佳作”,還分別著有《墨苑》、《墨譜》傳世。清代徽州制墨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被稱作“四大墨王”。胡開文所制“地球墨”還獲得190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3、紙
說起紙,素有蔡倫造紙一說,《後漢書·蔡倫傳》有“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稱“蔡侯紙”的記載。隋唐時期是造紙業的全盛時期,紙中之王的“宣紙”,就是這一時期產生和興盛起來的。宣紙產地在安徽宣州的涇縣一帶,故名宣紙。千萬年來,宣紙以其質地綿軟、百搓不折、紋理緊密、光潔如玉、不腐不蛀等特點,享有“壽紙千年”的美譽,成為中國書畫的必需品。
中國曆代名家的書畫、古籍經典得以流傳至今,宣紙是其依賴的載體。
4、硯
硯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的,又稱研。東漢以後,才拋開研石,自成一體。六朝至隋最突出的是瓷硯的出現,由三足而多足。唐代常見箕形硯樣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援。宋代以長方形抄手硯為特色,硯底挖空,兩邊為牆足,可用手抄底托起。明清兩代制硯工藝逐漸由適用轉向觀賞,風格由古樸漸趨華麗,硯蓋製作也極考究,已成為集書、畫、雕刻、髹漆等等多種技藝於一體的精美工藝品。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說:“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取索,可終身與俱者,唯硯而已”。訪硯、藏硯、賞硯、刻硯,已成為文人相會的一種風氣。
唐以來,硯材出現了很多品種,但其中洮硯、端硯、歙硯、澄泥硯最為突出,號稱“四大名硯”。而四大名硯中品質最好的當屬老坑石。然端、歙老坑石存世數量寥寥無幾,只有洮硯現存少量老坑石,升值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