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豐豐224616993
-
2 # 麓風軒
隸書和魏碑是什麼關係?通俗地說,隸書是魏碑的源頭,魏碑是根據隸書發展而來的。詳細說就涉及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字演變歷史:
(漢隸“經”字)
1、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書法進入興盛時期,典型的特徵是:隸書得到延續,草書進入全盛;行書產生並出現極品;真書以魏碑為主體風格鮮明,在此基礎上初步形成楷書;所以這一時期,各種書體都有人寫;
(魏碑“經”字)
2、南北朝的對立,南方東晉發展了草書、行書的書法藝術,而在北方卻發展了魏碑書法藝術。北方沿襲漢魏刻石立碑之風,真書碑刻大量出現,這些字結構活潑,點畫勁健,氣勢開張,被稱為“魏碑”體或“北魏”體。
(漢隸“晨”字)
(魏碑“晨”字)
因此,透過文字演變歷史來看,隸書是魏碑的源頭,魏碑是根據隸書發展而來的。再看文中所附“經、晨”二字,也可以看出漢隸與魏碑之間的一定聯絡。 -
3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隸書、魏碑,以及漢之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秦朝統一後通行的小篆,魏以後的各個朝代,所謂文字演變,都是社會發展程序中政治、科技、文化、生活等現實所需,催生了每一種書法字型的流行,這是必然結果。所以說,書法是時代更迭留下的歷史文化痕跡,是漢字發展過程中某一個階段性標誌。
隸書、魏碑在中國書法史這個舞臺上,它們只是先後出場次序關係。從技法要素構成方式與表現形態看,隸書、魏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書法體系,彼此之間沒有必然聯絡,也不存在因果關係……它們是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的時代產物。
這就像較早的旗袍、中山裝、西服、休閒裝……以及智慧手機和有線電話,等等,它們之間根本沒有什麼血緣關係,完全是社會發展需要,人們之必需有意製造出來的新寵……功能與用途各有千秋。
隸書和魏碑,它們都有相對獨立的執行系統,其書寫技法要領獨具匠心,不僅筆法、字形差異甚大,而且適用範圍與場合也有所不同。只有兩點是共性的,一是結字法則基本相同,二是訓練模式基本一樣,僅此而已。
-
4 # 子衿書法
隸書和魏碑的關係,就好比一個豪門中的私生子的關係一樣。
魏碑,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石刻文字。在中國書法史上,文人士大夫是沒有人寫魏碑的。魏碑是工匠所作。製作認真一點的,還先書寫以後再上石。粗糙的,直接就用鑽子單刻。與樹立於廟堂之上的唐碑,有天壤之別。
隸書,在唐代以前,楷書隸書是合在一起稱呼的。隸書的創始人,大家都知道是程邈。但是程邈的隸書是什麼樣,恐怕知道的人不多。程邈創造的隸書,就是楷書。恐怕大家會跳起來噴。噴也沒關係,事實如此。楷書就是早於漢隸的一種書體。
有興趣的話,可以買一本淳化閣帖去翻閱。多說無益。
說魏碑是私生子,是因為它的製作者們,並沒有機會接觸到上層士大夫們的書法。他們其中,有的甚至連字都不識,只是照葫蘆畫瓢。大鐵鑽砰砰砰的照著字樣刻出來。粗曠無比,卻少了翰牘韻逸之氣。
回覆列表
和時代有關。書寫材料及工具有關。
從殷商甲骨刻字到周代金鼎鑄文,再到春秋竹簡兩漢帛絹,截至東漢蔡倫發明用紙,從字畫不分的難懂的甲骨文金鼎文,到春秋竹簡篆文及兩漢隸楷魏碑,書寫工具從刀鑿斧斫,金石冶煉,到竹毛用筆,見證了華夏文明幾番風雨鉅變之路,所以說文字見證時代特徵最準確了。
東漢蔡倫之前,用帛絹織成的布寫字,最次也是竹簡,國書用帛,民書用簡,春秋時代,篆書有多種字型,寫前都練字在石板上金屬上,字跡硬朗,寫到竹簡上則墨跡柔和,這就是簡隸,春秋時代用竹簡寫字(比如老子寫道德經),字型或篆或隸,到了東漢蔡倫發明紙前後,隸書漸次演變楷書(鍾繇),北魏楷書刻佛經於石碑石壁上(拓下成魏碑體),至於為什麼王羲之字型與之不同,是因為用紙的原因,民間是用不起紙的(蔡倫紙也只供宮廷貴族),紙比金貴,右軍是望族,用得起。所以我們應感謝蔡倫先生的貢獻。四大發明,造紙術給了我們寫字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