坨坨肉,彝語稱“烏色色腳”, 意思是豬肉塊塊。因其每一塊肉的重量均在二三兩上下,成“坨”狀,故名。是迪慶彝族的主要煮肉形式,將豬肉或羊、牛肉砍好,用熱水煮熟,不下任何佐料,包括鹽;肉熟後撈起,再撒蒜水,鹽及花椒等即可食用。吃時需用雙手拿肉。其味非常鮮美,因煮時不能爛燉,而是看“火候”,“火候”一到即熟,“火候”不到則肉生,“火候”稍過則肉硬,因此,一般人不會做。且要趁熱即食;所以,一般情況下不易做此道菜。要有心品嚐坨坨肉,一要碰上彝人喜慶節日如火把節(農曆6月24日)或辦事;二要到賓館餐廳訂做。 基本簡介編輯 坨坨肉是小涼山彝族人民吃肉食的基本製作方法。在製作上,不論豬、牛、羊,宰殺後均連骨帶肉切成如拳頭船大小的塊塊,用清水煮至八成熟,便撈入簸箕內,撒上鹽巴來回簸盪,使鹽滲入即可食用。吃時除放鹽外,不放任何佐料,也不用碗筷,直接用手取而食之。吃時佐以小涼山土法醃製的一種幹酸菜湯(有克油腥的作用),將砣砣肉抓在手上,邊啃邊嚼,由於這種肉做法特別,又不是很肥,吃起來越嚼越香,越吃越胃口開。坨坨肉製作的訣竅是掌握適當的火候,火候不到不熟,過遲肉綿。彝族製作的坨坨肉,既鮮又香,別有風味,特別是選用四五斤重的仔豬肉製成,更是清脆可口,是他們用來待客的佳品。所以,砣砣肉如今已成為小涼山的一道很有名氣的風味菜。 彝族坨坨肉(20張) 彝家人吃肉常以吃大塊肉為快。涼山的彝家人都喜歡將牛肉、羊肉、豬肉砍成拳頭大上的坨坨塊狀(彝族人認為肉越大坨代表主人越好客),再用清水煮熟後食用。彝家有這樣的飲食習俗,大凡有客人到來,主人須讓砧板(指宰殺牛、羊、豬等專用的大菜板)沾血,現殺牲畜待客方為好客的表現。最尊貴的客人來臨,以打牛(即殺牛不用刀,以斧背擊其頭部而斃之,故稱為“打牛”)待之為最尊敬,殺羊、豬、雞等順序逐步次之。在他們的飲食觀念中認為,請客人吃飯,用野生動物肉款待,不為請客招待,只屬吃便飯。招待貴客時,打牛宰羊的主人須以牛、羊板(牛、羊肩骨成扇狀有許多瘦肉都分)敬贈客人;殺豬者須以半邊豬頭贈送客人;殺雞者就餐時以雞頭敬客(當眾食之)。客人所得牛、羊板,半邊頭等可以帶回去,也可由客人轉贈他人。 3製作方法編輯 彝族食肉以坨坨肉為主,城鄉內外坨坨肉的製作食用方法較多,傳統的家常正宗坨坨肉的製作食用方法如下: 原料:取高山無汙染原生態雞、豬、羊、牛活體新鮮瘦肉型為坨坨肉的主要原料。 調料:以木姜子根粉、精鹽、辣椒粉、花椒粉、味精、蒜泥水為坨坨肉的主要調料。 製作方法與步驟: 1、將剛宰殺的雞、豬、羊、牛等鮮肉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 2、往一口大鐵鍋裡備好山泉水,並開始加燃火力; 3、把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倒進鍋內涼水中開始煮; 4、鮮肉在鍋內涼水中煮開時,再加大火力繼續沸煮大約半個小時,之後火力開始減慢(煮牛羊肉時間要延長半至一小時左右); 5、後煮至血水泡沫全部消盡而肉湯清白後兩三分鐘時,即可撈起坨坨肉放在用竹子編織的簸箕內; 6、在簸箕內趁熱就開始給坨坨肉撒上適量精鹽,攪拌後待湯水滴盡至肉不冷不熱; 7、將坨坨肉分裝在盤子內端上桌食用。 4食用方法編輯 1、放入適量精鹽後直接食用,以保坨坨肉的原汁原味,純正清香之美味; 2、將調料按個人的口味放進小碟子內攪拌均勻,夾起坨坨肉自行粘食也可; 3、吃時佐以小涼山土法醃製的一種幹酸菜湯(有克油腥的作用),將砣砣肉抓在手上,邊啃邊嚼。 5食品特點編輯 製作簡便,汙染減少,保持鮮肉本身的天然綠色成分,肥而不膩,純正清香,是一道營養保健豐富的彝族美食佳餚。坨坨肉的特點是肥肉不膩,瘦肉脆嫩,肉質香鮮可口,坨坨肉味顯特別,又是天然少汙染的民族特色食品。在講究吃的今天,坨坨肉顯現出豬肉的原汁原味,體現了彝族傳統的飲食文化,這在中華民族的烹飪百花園裡如一縷清風,一朵奇葩)。 6坨坨肉(藏區)編輯 在廣大藏區,當地居民將犛牛肉切成帶骨的塊和坨煮熟,也稱坨坨肉,煮時要掌握好時間(約7~8分熟),食時也可蘸鹽、辣椒、花椒麵、味精等綜合調料食之,鮮、嫩、香、可口。坨坨肉是藏民逢年過節、接待客人、耍壩子時普遍喜愛的一種特色食品。
坨坨肉,彝語稱“烏色色腳”, 意思是豬肉塊塊。因其每一塊肉的重量均在二三兩上下,成“坨”狀,故名。是迪慶彝族的主要煮肉形式,將豬肉或羊、牛肉砍好,用熱水煮熟,不下任何佐料,包括鹽;肉熟後撈起,再撒蒜水,鹽及花椒等即可食用。吃時需用雙手拿肉。其味非常鮮美,因煮時不能爛燉,而是看“火候”,“火候”一到即熟,“火候”不到則肉生,“火候”稍過則肉硬,因此,一般人不會做。且要趁熱即食;所以,一般情況下不易做此道菜。要有心品嚐坨坨肉,一要碰上彝人喜慶節日如火把節(農曆6月24日)或辦事;二要到賓館餐廳訂做。 基本簡介編輯 坨坨肉是小涼山彝族人民吃肉食的基本製作方法。在製作上,不論豬、牛、羊,宰殺後均連骨帶肉切成如拳頭船大小的塊塊,用清水煮至八成熟,便撈入簸箕內,撒上鹽巴來回簸盪,使鹽滲入即可食用。吃時除放鹽外,不放任何佐料,也不用碗筷,直接用手取而食之。吃時佐以小涼山土法醃製的一種幹酸菜湯(有克油腥的作用),將砣砣肉抓在手上,邊啃邊嚼,由於這種肉做法特別,又不是很肥,吃起來越嚼越香,越吃越胃口開。坨坨肉製作的訣竅是掌握適當的火候,火候不到不熟,過遲肉綿。彝族製作的坨坨肉,既鮮又香,別有風味,特別是選用四五斤重的仔豬肉製成,更是清脆可口,是他們用來待客的佳品。所以,砣砣肉如今已成為小涼山的一道很有名氣的風味菜。 彝族坨坨肉(20張) 彝家人吃肉常以吃大塊肉為快。涼山的彝家人都喜歡將牛肉、羊肉、豬肉砍成拳頭大上的坨坨塊狀(彝族人認為肉越大坨代表主人越好客),再用清水煮熟後食用。彝家有這樣的飲食習俗,大凡有客人到來,主人須讓砧板(指宰殺牛、羊、豬等專用的大菜板)沾血,現殺牲畜待客方為好客的表現。最尊貴的客人來臨,以打牛(即殺牛不用刀,以斧背擊其頭部而斃之,故稱為“打牛”)待之為最尊敬,殺羊、豬、雞等順序逐步次之。在他們的飲食觀念中認為,請客人吃飯,用野生動物肉款待,不為請客招待,只屬吃便飯。招待貴客時,打牛宰羊的主人須以牛、羊板(牛、羊肩骨成扇狀有許多瘦肉都分)敬贈客人;殺豬者須以半邊豬頭贈送客人;殺雞者就餐時以雞頭敬客(當眾食之)。客人所得牛、羊板,半邊頭等可以帶回去,也可由客人轉贈他人。 3製作方法編輯 彝族食肉以坨坨肉為主,城鄉內外坨坨肉的製作食用方法較多,傳統的家常正宗坨坨肉的製作食用方法如下: 原料:取高山無汙染原生態雞、豬、羊、牛活體新鮮瘦肉型為坨坨肉的主要原料。 調料:以木姜子根粉、精鹽、辣椒粉、花椒粉、味精、蒜泥水為坨坨肉的主要調料。 製作方法與步驟: 1、將剛宰殺的雞、豬、羊、牛等鮮肉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 2、往一口大鐵鍋裡備好山泉水,並開始加燃火力; 3、把砍成拳頭般大小的坨坨肉倒進鍋內涼水中開始煮; 4、鮮肉在鍋內涼水中煮開時,再加大火力繼續沸煮大約半個小時,之後火力開始減慢(煮牛羊肉時間要延長半至一小時左右); 5、後煮至血水泡沫全部消盡而肉湯清白後兩三分鐘時,即可撈起坨坨肉放在用竹子編織的簸箕內; 6、在簸箕內趁熱就開始給坨坨肉撒上適量精鹽,攪拌後待湯水滴盡至肉不冷不熱; 7、將坨坨肉分裝在盤子內端上桌食用。 4食用方法編輯 1、放入適量精鹽後直接食用,以保坨坨肉的原汁原味,純正清香之美味; 2、將調料按個人的口味放進小碟子內攪拌均勻,夾起坨坨肉自行粘食也可; 3、吃時佐以小涼山土法醃製的一種幹酸菜湯(有克油腥的作用),將砣砣肉抓在手上,邊啃邊嚼。 5食品特點編輯 製作簡便,汙染減少,保持鮮肉本身的天然綠色成分,肥而不膩,純正清香,是一道營養保健豐富的彝族美食佳餚。坨坨肉的特點是肥肉不膩,瘦肉脆嫩,肉質香鮮可口,坨坨肉味顯特別,又是天然少汙染的民族特色食品。在講究吃的今天,坨坨肉顯現出豬肉的原汁原味,體現了彝族傳統的飲食文化,這在中華民族的烹飪百花園裡如一縷清風,一朵奇葩)。 6坨坨肉(藏區)編輯 在廣大藏區,當地居民將犛牛肉切成帶骨的塊和坨煮熟,也稱坨坨肉,煮時要掌握好時間(約7~8分熟),食時也可蘸鹽、辣椒、花椒麵、味精等綜合調料食之,鮮、嫩、香、可口。坨坨肉是藏民逢年過節、接待客人、耍壩子時普遍喜愛的一種特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