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宋濂《李疑尚義》白話釋義:
李疑因為崇尚道義聞名當時,特別喜歡賙濟別人的急難。金華人範景淳在吏部當差,得了病,沒有別的親人。人們對他很冷漠,不收留他。範景淳拄著柺杖走到李疑的門口,告訴李疑說:“我不幸患病,人們不收留我。聽說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給我一張床養病嗎?”
不久範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髒了床被,又髒又臭讓人難以接近。李疑每天給他擦洗,沒有一點厭惡的神情。範景淳流著眼淚說:“我連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沒有辦法報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黃金白銀四十多兩,在過去住過的旅店裡,希望你自己取來。”
李疑說:“患難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應該如此,還要回報幹什麼?”範景淳說:“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後,恐怕被他人取走,這有什麼好處呢?”李疑於是請鄰人一起去提著回來了。
李疑當面開啟行囊,記下數目,封存起來,並作了標記。幾天後範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錢買棺材,把範景淳埋在城南聚寶山。將封存好的裝有財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鄰人家裡。
李疑寫信讓他兩個兒子來。等他的兩個兒子來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帳冊歸還給他們。他們用米饋贈他,李疑推辭不接受,還送給他們財物,讓他們回去了。人們因此稱讚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歡和李疑交往。
原文:
李疑以尚義名於時,獨好周人急。金華範景淳吏吏部,得疾,無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疑門,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聞君義甚高,能假我一榻乎?”
疑許諾,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爐灶,使寢息其中。徵醫視脈,躬為煮糜煉藥。旦暮執其手,問所苦,如侍親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汙衾席,臭穢不可近。
疑日為刮摩浣滌,不少見顏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復生,無以報厚德,囊有黃白金四十餘兩,在故逆旅邸,願自取之。”
疑曰:“患難相恤,人理宜爾,何以報為?”景淳曰:“君脫不取,我死,恐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攜而歸。面發囊,籍其數而封識之。
數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財買棺,殯於城南聚寶山。舉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書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還之。二子以米饋,卻弗受,反贐以貨,遣歸。人於是多疑,名士大夫鹹喜與疑交。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元末辭朝廷徵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議大夫、國子司業,卻因祭祀孔子未按時呈上奏章,於八月被貶為安遠知縣。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還任禮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贊善大夫。
同年,甘露屢降,朱元璋問宋濂這樣的天象是什麼預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訴朱元璋受命於人不於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響。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為朱文正求情,說可以將朱文正貶到邊遠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問宋濂作為帝王,應該讀什麼書為主,宋濂推薦給朱元璋《大學衍義》,朱元璋於是命將書中內容貼在宮殿兩邊牆壁之上,召集大臣,讓宋濂給大臣講《大學衍義》中的內容。
文章簡析:
本文記述了李疑樂於助人、救人急難的感人事蹟,塑造了一個一心助人、輕財好義、有古道熱腸的君子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重利輕義庸俗世風的憂慮,和對世風好轉的殷切期待。文章用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塑造人物,形象鮮明。細節描寫尤其傳神。
明·宋濂《李疑尚義》白話釋義:
李疑因為崇尚道義聞名當時,特別喜歡賙濟別人的急難。金華人範景淳在吏部當差,得了病,沒有別的親人。人們對他很冷漠,不收留他。範景淳拄著柺杖走到李疑的門口,告訴李疑說:“我不幸患病,人們不收留我。聽說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給我一張床養病嗎?”
不久範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髒了床被,又髒又臭讓人難以接近。李疑每天給他擦洗,沒有一點厭惡的神情。範景淳流著眼淚說:“我連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沒有辦法報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黃金白銀四十多兩,在過去住過的旅店裡,希望你自己取來。”
李疑說:“患難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應該如此,還要回報幹什麼?”範景淳說:“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後,恐怕被他人取走,這有什麼好處呢?”李疑於是請鄰人一起去提著回來了。
李疑當面開啟行囊,記下數目,封存起來,並作了標記。幾天後範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錢買棺材,把範景淳埋在城南聚寶山。將封存好的裝有財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鄰人家裡。
李疑寫信讓他兩個兒子來。等他的兩個兒子來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帳冊歸還給他們。他們用米饋贈他,李疑推辭不接受,還送給他們財物,讓他們回去了。人們因此稱讚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歡和李疑交往。
原文:
李疑以尚義名於時,獨好周人急。金華範景淳吏吏部,得疾,無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疑門,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聞君義甚高,能假我一榻乎?”
疑許諾,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爐灶,使寢息其中。徵醫視脈,躬為煮糜煉藥。旦暮執其手,問所苦,如侍親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汙衾席,臭穢不可近。
疑日為刮摩浣滌,不少見顏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復生,無以報厚德,囊有黃白金四十餘兩,在故逆旅邸,願自取之。”
疑曰:“患難相恤,人理宜爾,何以報為?”景淳曰:“君脫不取,我死,恐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攜而歸。面發囊,籍其數而封識之。
數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財買棺,殯於城南聚寶山。舉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書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還之。二子以米饋,卻弗受,反贐以貨,遣歸。人於是多疑,名士大夫鹹喜與疑交。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元末辭朝廷徵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議大夫、國子司業,卻因祭祀孔子未按時呈上奏章,於八月被貶為安遠知縣。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還任禮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贊善大夫。
同年,甘露屢降,朱元璋問宋濂這樣的天象是什麼預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訴朱元璋受命於人不於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響。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為朱文正求情,說可以將朱文正貶到邊遠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問宋濂作為帝王,應該讀什麼書為主,宋濂推薦給朱元璋《大學衍義》,朱元璋於是命將書中內容貼在宮殿兩邊牆壁之上,召集大臣,讓宋濂給大臣講《大學衍義》中的內容。
文章簡析:
本文記述了李疑樂於助人、救人急難的感人事蹟,塑造了一個一心助人、輕財好義、有古道熱腸的君子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重利輕義庸俗世風的憂慮,和對世風好轉的殷切期待。文章用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塑造人物,形象鮮明。細節描寫尤其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