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學谷

    首先,馬鈴薯黑脛病會影響產量,防治不及時很可能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馬鈴薯黑脛病對馬鈴薯一般是幼苗期危害最大,馬鈴薯在幼苗期一旦患上黑脛病,就會影響到馬鈴薯整棵植株的發育,最明顯的症狀是馬鈴薯的幼苗長得很矮小,馬鈴薯莖的最下方和馬鈴薯的根部都逐漸的變黑,心葉逐漸變得捲曲逐漸變黃,最後腐爛,一旦發生腐爛,病株就很容易從土壤中拔除,馬鈴薯植株多半已經瀕臨死亡。

    馬鈴薯黑脛病防治的方法:首先,農戶要在品種上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其次是保證種薯的生命力旺盛,這些都可降低馬鈴薯後期發生黑脛病的發生。接著,選擇好種薯之後,要及時淘汰掉病薯和不完整的種薯,保證種薯質量,精益求精。最後,田間發現發病病株時,要及時摘除,或在莖基部噴霧,還可以用55%敵克松稀釋500~800液灌根。

  • 2 # 農技小揹簍

    馬鈴薯黑脛病,是一種從苗期到後期都可以發病的常見性病害,屬於細菌性軟腐類病害。下面介紹一下馬鈴薯黑脛病的發病條件、病害表現特徵以及防治管理方法。

    一、馬鈴薯黑脛病的發病特點

    帶菌病薯種植地塊、低窪積水地塊、高溫高溼地塊、重茬種植地塊以及降水較多的年份,該病發病率高、病情危害重。該病主要侵害馬鈴薯的莖稈和地下莖塊,使用染病種薯播種後會不出芽、不出苗或出芽後腐爛死棵;苗期染病,馬鈴薯植株矮小長不高;成株染病會造成植株萎縮。該病最明顯的特徵是患病植株明顯矮小、近地面出的患病莖基部變黑腐爛。

    二、馬鈴薯黑脛病的病害表現

    種子帶病害菌,播種後會腐爛成團,不發芽、長芽慢,或者導致剛長出的芽在土中後腐爛而無法長出幼苗。

    馬鈴薯在苗期發病時,一般在株高15-18公分時表現出現症狀,植株的高度矮化明顯、莖節明顯變短,葉片會出現失綠黃化、向上捲曲,莖基不會變成棕色或黑褐色,莖稈內部變褐,幼苗植株會逐步萎焉枯死;此外,發生黑脛病的馬鈴薯植株經常不會結薯塊。

    馬鈴薯在成株發病時,植株會失水下垂,病情發展迅速,在晴天時,植株上的葉片會發生萎焉,但葉片不會出現卷葉的情況,植株莖稈近地面的部位會變褐變黑,並且會快速的軟化腐爛,直至整株死亡;後期時,莖稈發生自然開裂後,還會流出大量的粘稠液體。

    另外,病害菌會透過匍匐莖侵害地下塊莖,最先造成薯塊臍部發生腐爛,然後擴充套件到整個薯塊出現變黑腐爛現象,並有腐臭味。

    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馬鈴薯黑脛病發病比較嚴重,造成植株大批次的萎焉致死,莖塊大批次的腐爛。

    三、馬鈴薯黑脛病的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性強或經過脫毒處理的品種,在地勢乾燥較高、土壤肥沃、排水方便的地塊種植,根據氣候情況適時早種,不可種植種植密度過大,可以減少黑脛病的發生。

    2、在播種前,嚴格剔除病害種薯,並用55度溫水或高錳酸鉀、硫酸銅、三氯異氰尿酸等先浸種20-25分鐘消毒,然後再進行播種或催芽,或用草木灰、58%甲霜靈錳鋅、72%霜脲錳鋅等進行拌種晾乾後播種,可以預防後期發生病害。切薯刀具要用多菌靈等藥液消毒後再使用。

    3、對於病害嚴重的地塊,可以和豆科、禾本科等農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茬種植,但不可和茄科類農作物接茬種植。

    4、加強田間管理,不澆大水、不過勤過量澆水,及時做好雨後田間排水除溼,以防溼度過大誘發病害;及時發現並清除零星發病的植株,並用生石灰等對病株周圍土壤進行消毒殺菌,並用600倍左右的55%敵克松等藥物進行灌根或噴施,以防病害蔓延傳染其他健康植株。

    5、在馬鈴薯發病初期時,可以用每畝用100克的代森錳鋅、8克的噻黴酮、600倍的75%百菌清、500倍的58%甲霜靈錳鋅等藥物噴施防治,連噴2-3次,每隔7-10天噴施1次,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發生藥物抗性。

    6、另外,對於在進行馬鈴薯收穫、運輸、裝卸、儲藏時,要避免機械薯皮損傷,否則也容易造成黑脛病的發生或者出現全窖腐爛的問題,入窖後的馬鈴薯要保持通風,溫度可以控制在1-4度左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234的英文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