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思維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對於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反應體現出不同的思路和行動。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一本書——《終身成長》,裡面就講到了兩種思維方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這兩種思維模式都運用在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但是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就是認為智商是天生決定的,人的才能也是一成不變的。而與固定型思維形成一種對比的就是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就是認為智商是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和經歷提高的。
舉個例子,在面對挫折時,固定型思維的人會避免接受挑戰,一旦面對了挫折就很容易放棄或者一蹶不振。而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會抓住進步的機會,追求上進,面對挫折,也會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
就如最近各種販賣焦慮的文章鋪天蓋地,被同齡人拋棄、中年危機……這些文章就是透過傳播學的一種說服手段——“恐懼訴求”來傳遞焦慮。“恐懼訴求”意思是透過運用“敲警鐘”的方法喚起人們的危機意識和緊張心理,促成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向一定方向發生變化。
焦慮人人都會有,但是不同的人處理的方式和所得的結果就大相徑庭。固定型思維的人會一直沉陷在焦慮當中,不會主動去尋找解決的辦法,得過且過。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就會去主動思考自己的不足,尋找更優的辦法去解決問題。
所以,一般來說,固定型思維的人都是比較被動,成長型思維的人的比較主動。而這兩種思維的差別產生源於人在前期天生的基因的不同以及後天的所接受的教育、個人經歷以及自身的努力造成的不同。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存在這兩種思維的,只不過是看你哪一種思維佔主導而已。
如果想要自己能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成長,最好就是把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慢慢轉變為成長型思維,在《終身成長》這本書裡面就給出了發展成長型思維的4個步驟:接受→觀察→命名→教育。
首先,我們每個人都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混合體,不要否認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要去接受它。
接著,我們要去觀察到底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固定思維模式,遭遇的挫折?別人的批評?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特別是在遭遇失敗時,固定型思維很容易就會在這個時候蹦出來。
然後,我們要去了解這個固定型思維的人格被激發後會發生些什麼?可以給這個人格起個名字,然後思考他是怎樣讓我們去思考和行動的,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
最後我們透過學習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方法,去改變教育我們的固定型人格,並且讓固定型模式人格加入到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旅程。
這些步驟看起來好像有點玄乎,其實運用起來還是挺簡單的。舉個例子,你求職失敗了,開始不停地懷疑自己,甚至自我否定,求職失敗這件事就是激起你的固定型思維人格。你可以把這個固定型思維人格取名為A,A在被激發之後,開始讓你變得不自信了,甚至否認自己之前的成績和能力,可能也會讓你在下一次面試時因不自信而再次錯失機會。
在我們知道了這種固定型思維人格會給我們造成一定的後果,我們可以嘗試用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去教育它。在固定型人格出現的時候,先不要去否認,你可以先對自己說:“是的,我這次面試確實表現得很糟糕,但是下一次面試我要吸取經驗,應該……”
最後,完成了上面的四個步驟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設立成長型目標。成長型目標是讓你把你設想的目標更加細緻化和行動化,你要去思考何時何地用什麼方式才能讓你的計劃更加具體,思考用什麼方式能讓你行動起來,然後去尋找一切方法,將你的計劃付諸實踐並獲得成功。
除了上面的這些方法,書中還用了很多案例詳細介紹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在體育、商業、人際關係、教育等方面的運用,透過這些案例可以進一步深刻地瞭解到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和影響。我們也從中得知,只有多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去思考,才能使我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成長,變得更積極上進,取得進步。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思維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對於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反應體現出不同的思路和行動。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一本書——《終身成長》,裡面就講到了兩種思維方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這兩種思維模式都運用在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但是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就是認為智商是天生決定的,人的才能也是一成不變的。而與固定型思維形成一種對比的就是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就是認為智商是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和經歷提高的。
舉個例子,在面對挫折時,固定型思維的人會避免接受挑戰,一旦面對了挫折就很容易放棄或者一蹶不振。而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會抓住進步的機會,追求上進,面對挫折,也會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
就如最近各種販賣焦慮的文章鋪天蓋地,被同齡人拋棄、中年危機……這些文章就是透過傳播學的一種說服手段——“恐懼訴求”來傳遞焦慮。“恐懼訴求”意思是透過運用“敲警鐘”的方法喚起人們的危機意識和緊張心理,促成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向一定方向發生變化。
焦慮人人都會有,但是不同的人處理的方式和所得的結果就大相徑庭。固定型思維的人會一直沉陷在焦慮當中,不會主動去尋找解決的辦法,得過且過。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就會去主動思考自己的不足,尋找更優的辦法去解決問題。
所以,一般來說,固定型思維的人都是比較被動,成長型思維的人的比較主動。而這兩種思維的差別產生源於人在前期天生的基因的不同以及後天的所接受的教育、個人經歷以及自身的努力造成的不同。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存在這兩種思維的,只不過是看你哪一種思維佔主導而已。
如果想要自己能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成長,最好就是把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慢慢轉變為成長型思維,在《終身成長》這本書裡面就給出了發展成長型思維的4個步驟:接受→觀察→命名→教育。
首先,我們每個人都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混合體,不要否認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要去接受它。
接著,我們要去觀察到底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固定思維模式,遭遇的挫折?別人的批評?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特別是在遭遇失敗時,固定型思維很容易就會在這個時候蹦出來。
然後,我們要去了解這個固定型思維的人格被激發後會發生些什麼?可以給這個人格起個名字,然後思考他是怎樣讓我們去思考和行動的,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
最後我們透過學習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方法,去改變教育我們的固定型人格,並且讓固定型模式人格加入到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旅程。
這些步驟看起來好像有點玄乎,其實運用起來還是挺簡單的。舉個例子,你求職失敗了,開始不停地懷疑自己,甚至自我否定,求職失敗這件事就是激起你的固定型思維人格。你可以把這個固定型思維人格取名為A,A在被激發之後,開始讓你變得不自信了,甚至否認自己之前的成績和能力,可能也會讓你在下一次面試時因不自信而再次錯失機會。
在我們知道了這種固定型思維人格會給我們造成一定的後果,我們可以嘗試用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去教育它。在固定型人格出現的時候,先不要去否認,你可以先對自己說:“是的,我這次面試確實表現得很糟糕,但是下一次面試我要吸取經驗,應該……”
最後,完成了上面的四個步驟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設立成長型目標。成長型目標是讓你把你設想的目標更加細緻化和行動化,你要去思考何時何地用什麼方式才能讓你的計劃更加具體,思考用什麼方式能讓你行動起來,然後去尋找一切方法,將你的計劃付諸實踐並獲得成功。
除了上面的這些方法,書中還用了很多案例詳細介紹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在體育、商業、人際關係、教育等方面的運用,透過這些案例可以進一步深刻地瞭解到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和影響。我們也從中得知,只有多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去思考,才能使我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成長,變得更積極上進,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