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看秋風999

    (《公冶長篇第五·第五章》)

    ①雍:姓冉名雍,字仲弓,魯人。孔子弟子。佞(讀寧第四聲):用花言巧語諂媚人。

    ②御:對付。口給:言詞不窮,應對敏捷。給,足也。

    ④不知其仁:孔子不願肯定冉雍是仁者,故曰“不知”,實際上是說他還夠不上稱仁。

    這一章又是孔子給他的學生寫評語,“嘴巴會說,但說多了討厭!”

    冉雍(前522年-?),字仲弓,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於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弟子,少孔子二十九歲。唐贈薛侯,宋封下邳公,改封薛公。

    冉雍也是孔門十哲之一,在孔門以德行著稱,早年拜師於孔子,孔子稱讚他可以做南面王(最高統治者),《論語》記其名與字11次,《論語》稱冉雍為“三好學生”。

  • 2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評述】雍,冉雍,孔子弟子。佞,口才。御,抵擋。給,辯論。憎,惡。

    冉雍,有仁德,口才欠佳。所以有人覺得冉雍沒有能力?

    孔子覺得,所謂能力應該是仁德,而不是口才。因為沒有仁德,口才越好越容易招人恨,招人厭惡。

    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就如說服一個人,是用道理說服人,還是用口才說服人。

    顯然,是道理。

    口才只是為講道理而用。沒有以理,所謂德口才,也就失去其核心了。就像一篇文章,有華麗德辭藻,卻沒有好的中心,絕對不能算好文章。

    孔子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此意。人看看的是仁德,聽聽的是仁德,講講的是仁德,行行的是仁德。如此方可謂有能力,不然再好的口才,也是沒用的。

  • 3 # 逆襲的諸行無常

    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篇》,原文是,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冉雍,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少昊之裔,周文王第十子曹叔振鐸數傳至冉離。冉離,也有稱為冉在,先後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冉耕,字伯牛,也稱為冉伯牛;次子冉雍,字仲弓;三子冉求,字子有,又稱冉有。皆在孔門十哲之列,世稱“一門三賢”。

    “佞”, 是能言善辯,巧言之才,有口才的意思。朱熹的註釋很簡單“佞,口才也”。

    “御”,按朱熹的註釋“御,當也,猶應答也。”也就是迴應、應答的意思。

    “口給”,言詞不窮,嘴快話多。“給”在這裡是足的意思。

    “不知其仁”,是指有口才的人有沒有仁就不知道了。

    本章的譯文是,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辯。”孔子說:“為什麼要能言善辯呢?強詞奪理與人辯論,常常會遭人討厭,我不知道這樣的人是不是真的有仁德。所以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對於“雍也仁而不佞。”這句話是這樣註釋的,“仲弓為人重厚簡默,而時人以佞為賢,故美其優於德,而病其短於才也”,意思就是冉雍為人很沉穩,話不多,但是當時的社會以佞是賢。也就是說當時會以一個人口才的好壞來判定這個人是不是賢者。一個人很會說話,就認為這個人是賢者。如果口才不好,則被認為不賢。朱夫子接著又寫到“佞人所以應答人者,但以口取辨而無情實。徒多為人所憎惡爾”,意思就是佞人在應答別人時,更多的是關注華而不實的語言,缺少實際的內容,故而經常會引起別人的厭惡。

    當今社會一樣存在這樣的情況,能言善辨卻心存虛偽的情況並不少見,但是待人以誠的用心是與人交往長久成功的關鍵。另一個方面,必要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而且這種技能是能夠透過努力得以提高的,所謂表達能力差只能是缺乏進步提高的主觀能動性,或者是自己給自己找的藉口而已。

    對於“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一句,還有一種不太常見的不同解釋, “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解釋是一樣的,“不知其仁”是指已產生厭惡之感,又如何能體會到佞人的仁德呢。這句話整體上解釋就是,“強詞奪理與人辯論,常常會遭人討厭,引起別人的厭惡,也就無從感受到仁德,既然這樣,能言善辯又有什麼用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視眼手術一般要多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