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岐黃道心

    資訊社會,只要有興趣學習,什麼途徑都有。

    書,音,影片都可以找到。

    還可以具體瞭解具體的條文的解讀。

    利用工具學習都有。

    在工作中學習領會中國傳統文化,不只有四書五經。

  • 2 # 禪月水清音

    要讀大家的書,有真知灼見的儒家學者並不多。南懷瑾先生講的《論語說什麼》,《大學原本微言》都是講的不錯的。馬一浮的《復性書院講錄》,然後在看《傳習錄》。儒家學問不僅僅是學問,還要學會怎麼做功夫。

  • 3 # 遠鴻歸來

    多了去了。網路無極限,肆意解讀萬萬千。問題是如何理解,如何去讀,學用結合的問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溫良恭儉讓的君子之風還是要踐行,養浩然正氣的志向仍要不斷弘揚光大。還有就是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都值得繼續借鑑。沒有必要非得集國學大成。主要是做人做事多傳遞正能量就行。

  • 4 # 貝貝的茶生活

    吾每年春天都會去茶山做茶,追本溯源嘛。有一次從茶山回來趙一個修道的老師靜坐。後面大家一塊兒聊天兒,我說感覺自己內心深處有時不太安定,想讀書充實自己,詢問老師應該讀些什麼書,唐詩宋詞還是......

    老師說“唐詩宋詞固然很好,可你想象,這些詩人詞人他們小時候讀什麼書呢?

    中國文化有著五千多年,四書五經才是根吶,這些詩詞好比是花和葉。根系扎得深了、長得粗壯了自然就會枝繁葉茂。

    現在我們的國學私塾課已經進行了兩年啦……

    老師說學習國學也有次第,中國文化從孝開始

    《孝經》《大學》《論語》《中庸》《孟子》正在學習中

    有儒家的文化墊底了,在學《道德經》......

    就像孔老夫子所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需要不斷的浸潤,反覆的琢磨。

    中華文化任重而道遠、學無止境。

  • 5 # 三秦生活

    這個要因人而異:個人建議有時間必須讀,沒有時間儘量讀,最好讀原版。

    現在,各項工作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科技高速發展,新技術新知識快速湧現,讓人應接不暇。當代人的工作、生活、學習的節奏非常快。就具體工作而言,“四書五經”不具備絲毫指導意義。當下,還是應該以發展為重,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尋求專業技術方面的突破。馬偉明要是天天抱著“四書五經”應該出不了什麼成果吧。

    但“四書五經”解決了社會基本觀念、規範、哲理。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對當今的社會生活仍有價值和指導意義。對個人的觀念、修養、思想都大有裨益。多讀古書就會發現:我們遇到的大多數問題古人都思考過了,答案可以結合現狀直接運用。“四書五經”相當於基本功,有了它,人際環境、思想境界、思維方式、尺度把握都能有很大提升,日常工作如虎添翼。所以說有時間必須讀。

    但是,讀古書對當下工作指導作用的價效比確實不高。讀古書最好讀原版,還要自己深入理解,才能融會貫通有所收穫。因為被別人咀嚼過翻譯的都有理解的侷限和偏差。特別是當代的翻譯,有的就是老師帶幾個學生就弄個本子出來了。邏輯混亂不堪、晦澀難懂也不管不顧。古人的註疏要好很多,但錯誤也不少。比如朱熹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注為“在新民”就是錯誤。我讀過的古書沒有沒錯誤的。如《易經》就是專門搞易學研究的都會有誤讀。要能讀原版並能有個人深入理解就需要有古文基礎,這是大多數人不具備的。在快節奏的當下,花大把的時間準備古文基礎再讀原版,還是得不償失的。所以,沒時間就儘量讀吧。日積月累以後慢慢的也就熟能生巧了。

  • 6 # ZHUZH0NGZH0U

    四書五經已很久遠,作為傳統文化,普通人瞭解即可。如需研修,不外乎幾個途徑:一,網路下載。二,書店購買。三,圖書館借閱。四,與專家學習等途徑。四書五經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學習它能瞭解古代社會觀念,哲學思想及古文化。對我們的生活有一定指導意義。如想研究,須有一定古漢語基礎,最好有名師指點,古文晦澀難懂,不深入學習,很難有成就。

  • 7 # 曉風山中

    讀“四書五經”好!怎麼讀,各人按照自己的讀書習慣讀,最好先把《論語》讀懂,再讀其他。學習過程中,要不恥下問,向老師請教,或進國學班補習。注意,讀《大學》不要讀朱熹改編的《大學》(會把人讀得暈頭轉向),要讀原本那個《大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什麼能健脾除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