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妙法蓮華經》是中國佛教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一部大乘經典,由於此經譯文流暢、文字優美、譬喻生動,教義圓滿,讀誦此經是中國佛教徒最為普遍的修持方法。《法華經》二十八品共八萬餘字,初學者如果沒有看閱古德的註疏,僅僅讀誦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體脈絡的。由於此經的內容在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分散,因而使讀誦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對經文呈現的重要思想也無法深刻領會。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法華經》主要講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眾生,無論三乘五乘,最終皆歸於一佛乘,無有餘乘。由之而來佛陀對一乘之法的功德讚歎在經文中隨處可見,讀誦者往往只看到佛對一乘和法華功德的讚歎,卻沒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貫穿其中。第二、本經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經文多,且按本跡二門的分法而有兩個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讀誦者無法清楚把握《法華經》全體的格局。有鑑於此,筆者從《法華經》會三歸一、開跡顯本的要旨出發,對本經的基本架構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顯明重點,使讀誦此經者對法華經能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說這部經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懷,達到學有所獲,修有所證的目的。 引自經中原文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密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傾,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善說妙法。——《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摘自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淺釋

    ……如智者大師,他是因為誦持法華經而開悟。當他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焚身供佛,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的經文時,就入了法華一旋三昧之最高境界。在定中看見靈山法會,儼然未散,見到釋迦牟尼佛仍然在說法。所以持誦經典亦能開悟,但要專心致志,而非一邊唸佛一邊打妄想。若人在唸佛時還在盤算著怎樣去賺錢,必定不能開悟,因為這是在唸錢而非唸佛。……

    自古云:成佛法華,富貴華嚴,開慧楞嚴。故此,歷代祖師都教於大眾必修三大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在《法華經》中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在此,可以看出《法華經》對整個佛法的貢獻。因為佛陀指出種種法門只是方便之說,最終目的無非令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得證佛果。

    經中品品說出行菩薩道的重要性,那是成佛的因。各大菩薩示現廣度眾生的方便法門,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普賢菩薩的行願、常不輕菩薩的破除驕傲心、藥王菩薩的精進心、妙音菩薩的方便度眾心,都體現了捨己為人的法華精神。

    而《法華經》教導我們:那裡有苦難眾生我們必須去救度。飢餓的人們我們要去施食。病苦的人們我們要去施藥和打理。無智愚痴的人和地方我們要去弘法。把歡樂的福廕帶給大家,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們脫離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須具備的慈悲喜捨菩薩心。

    《法華經》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方便說有三。明知道修學佛法是為了成佛,而方便說有三,使我們能漸漸積功德,而又不覺得累。雖未成佛,但由於修學福慧,也能得到快樂,直到得證菩提成佛作祖。

    是故,《法華經》對佛教有著無盡的貢獻 , 那是經中之王度生無量的魅力。(方海權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晚上喝點白酒對身體有好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