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寰球視野新觀
-
2 # 筆不意馳
猶如人的兩隻腳,側重於哪隻腳都不平衡,失去哪隻腳都不行。
軍事需要經歷支援,軍隊裝備要錢,武器維護要錢,士兵訓練要錢,到處都要錢,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無法擁有相應的軍事實力。同樣窮兵黷武不行,軍人一般都是壯勞力,服役期間沒有產出,還消耗著國家資源。古代,漢武帝讓漢人揚眉吐氣,同時也一手造成了東漢崩潰;前蘇聯,手上幾乎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到軍事上,國內經濟得不到良性迴圈,最後無法阻止的解體。
經濟也需要軍事支援,二戰前的德國和日本,就是用軍工需求刺激著國內停滯的經濟;英國用掠奪來的資源,刺激市場再增長。經濟如果沒有軍事的支援,早晚是別人嘴裡的食物。宋朝無法抵禦北方的侵略,頻頻把土地、人口、資源等拱手相讓,經濟強勁,卻是人眼中的肥肉;荷蘭曾經是海上馬車伕,一場海戰後看著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美國從全球貿易中獲益最大,同時軍隊也掌控著全球運輸節點。
軍事和經濟,簡單的組合並不可取。
展示軍事力量的結果必然是毀滅,而經濟需要沉積和增長。這兩者簡單的組合,適合於早期的實力擴張,人們只需要簡單的培訓就可以從事初期工作。而專業性強的工作需要更多知識的積累。同樣,長久的知識積累,才能做出更先進的武器升級軍隊。這兩者之間,更高一級的調節能力,這就是政府的重要性。
-
3 # 龍城校尉
戰爭和經濟緊密相關,戰爭為保衛和爭奪經濟利益而起,經濟則保障戰爭的實施;戰爭是謀求經濟利益的暴力手段,經濟是施行戰爭暴力的基礎條件,戰爭勝利經濟獲益,戰爭失敗經濟失利。
一般來說,在戰爭中,經濟好的一方會佔有優勢。但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從來不是對等的。經濟能力並不等同於戰爭能力。歷史上既有經濟實力強的國家或集團戰勝經濟實力弱的國家或集團的事例,也有經濟實力弱的國家或集團戰勝經濟實力強的國家或集團的事例。
經濟實力弱的國家或集團戰勝經濟實力強的國家或集團的機理在於:1、經濟弱的一方具有超強的軍事能力,包括尚武精神,進攻意識,作戰技能高強的隊伍。2、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找準時機迅速制服對手,有效地佔有和控制對手的經濟命脈,使對手的經濟資源為已所用,增強自身經濟實力。3、有很強的快速經濟動員能力。能迅速把有限的經濟實力集中轉化和展開為軍事實力,在敵國尚未及將其總體上的經濟優勢轉化為軍事能力時,即以這種爆發性優勢,迅速掌握戰爭主動權。
核條件下,世界主要大國之間不可能再用軍事戰爭去實現經濟利益,一旦大國之間爆發軍事戰爭,必然升級為核戰爭,結果也必然是兩敗俱傷,人類毀滅。所以當代大國之間的軍事較量主要以威懾為主。能戰方能止戰,進行這種鬥爭,軍隊和國防建設必須緊盯強敵,加大投入。
-
4 # 風雲世界觀
經濟是戰爭的基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人的吃、穿、用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尤其是武器裝備,都是燒錢的。
現在一架戰機動輒上億美金,一艘軍艦,幾億美金。要想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沒有雄厚的財力支撐是不行的。
美蘇爭霸,蘇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蘇聯財力跟不上,激烈的軍備競賽,把蘇聯的經濟徹底拖垮了。所以,現在的軍事強國都是能拿出巨資的國家。在武器裝備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戰爭就是拼財大氣粗,拼後勤補給。拼誰有錢。
-
5 # 財智成功
戰爭和經濟有相輔相成的關係,而經濟層面的戰爭,則更加殘酷,殺人不見血。
發起戰爭的國家,往往是有著強大的經濟訴求。或為了領土、或為了資源、或為了人口、或為了豐富的物產、或為了更多的財富。
戰爭的過程中,不斷的掠奪,將財富運送至本土,完成財富的積累。
這是最基本最初始的戰爭目的。
再則用堅船利炮轟開國門,推倒一切屏障,使得本國的客商進入,以工業產品去換取真金白銀。乃至輸送鴉片。
這是相對文明的做法。
到了現代,越來越講文明瞭。
則需要找藉口發動戰爭。這種事美國乾的最多。
戰爭能夠刺激經濟,軍工也是經濟體中重要的一部分。
戰爭需求能夠提供大量的訂單,使得軍工產業和科研蓬勃發展。
而戰爭中經過實彈檢驗,戰場的反饋資料更加珍貴,進一步讓軍工產業得以提升。
戰爭結束後,則可以扶植傀儡政權,透過財團把控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透過這些財團,更加“文明”的抽取這些國家的血液。
而世界上,還有看不見的經濟戰爭在不斷的爆發。
美國透過金融手段,不斷收割世界財富。
外匯儲備為何突然減少萬億美元?
真正的戰爭似乎很遙遠。但是經濟戰爭,就在我們身邊。
-
6 # 水滿自溢
經濟是戰爭的制動板又是戰爭油門兒。經濟向好的時候,沒人願意發動戰爭。經濟就成了戰爭的制動板。當經濟疲軟或者是經濟危機的時候,加速了戰爭的爆發,經濟就成了發動戰爭的油門兒。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都得到了證明。經濟,戰爭和政治這三者的關係也是緊密的。有的國家為了掠奪資源,或者是為了擴張,或者是不聽話就打。這就是用戰爭來達到政治目的,比如伊拉克戰爭,比如利比亞戰爭,比如科索沃戰爭就是如此。體現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有戰爭,經濟就會被摧毀,就會後退若干年。老百姓又重新回到了水深火熱,生靈塗炭中。因此經濟與戰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7 # 偶得知行者
1.經濟是戰爭的目的。
戰爭起因一是自然資源爭奪,二是上層建築資源爭奪,三是兩種資源一起爭奪。但目的或落腳點都歸於經濟利益。
2.經濟基礎是戰爭取勝的支柱和重要決定力量。
3.戰爭曾經是資本主義經濟構成要素和主要貢獻手段。
4.現階段,大國之間對抗,戰爭=經濟。
回覆列表
戰爭與經濟的關係,我們可以從最早的《孫子兵法》當中看一下,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可以看出來進行一場戰爭的花費是無比巨大的,戰爭事關生死,一個國家也好,一個民族也罷,不管再怎麼摳門,沒見過省軍費的,尤其是開戰之後。
不考慮戰爭性質,戰場一般有三種情況,第一種境內作戰。第二種,敵國境內。
境內作戰的好處是物質方便運輸,可以省一大筆運輸費用,害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打贏了的話,戰爭波及之處一片廢墟,如果打敗了,就要割讓土地,還要支付高額的戰爭賠款。
如果是在敵國境內作戰,第一個問題就是物資運輸,連綿千里的運輸線防不勝防,而且戰爭一旦拖下去,經濟很容易被拖垮。
以上還沒有考慮戰場上物資的損耗,以二戰為例,德國巔峰時期共用有八百萬軍隊,這就需要八百萬支步槍,是一筆巨大的數字,可是在戰場上要想打贏又不能只有步槍,還需要大批的坦克,裝甲車,飛機,機槍,大炮,而一場戰役的失敗就可能把幾年生產的武器裝備全部損失掉。
戰爭期間,優先生產武器裝備,這就會導致其他方面的物資嚴重不足,生活水平急劇下降,戰區附近的城鎮夷為平地,大城市面臨著不間斷的轟炸。
戰爭只是賭博,然而戰爭從來沒有贏家,不過美國是個例外,他趕上了好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