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低迷的風向

    白血病

    leukemia

    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其特點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有大量白血病細胞無限制地增生,並進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細胞的製造被明顯抑制,該病居年輕人惡性疾病中的首位,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病毒可能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但還有許多因素如放射、化學毒物(苯等)或藥物、遺傳素質等可能是致病的輔因子。根據白血病細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急性白血病發病急,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原始細胞,若不治療病人常於半年內死亡。根據白血病細胞的型別,臨床上又分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NLL)兩大類,每類又有幾型。目前國內外通用的分型如下:①ANLL分為7型,即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早幼粒細胞型(M3)、粒-單核細胞型(M4)、單核細胞型(M5)、紅白血病(M6)、巨核細胞型(M7);②ALL分為L1、L2和L3型,近年來又根據細胞的免疫學特點分為T、B、前B、普通型和未分化型。病人常突然發生貧血、感染和出血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胸骨壓痛,血常規和骨髓檢查可確定診斷。近年來療效有較大提高,有些病人已治癒,除輸血和抗感染等對症支援治療外,聯合化療是當前主要的治療方法,由於新的有效化療藥物的不斷湧現和聯合用藥方法的改進,完全緩解率已達80%以上;另外分化誘導劑維甲酸等可使早幼粒白血病細胞分化誘導成熟,療效顯著,是近年來的重要發現;骨髓移植可獲痊癒,但仍有一些問題尚待解決。

    慢性白血病起病緩慢,早期多無症狀,常在看其他疾病驗血時無意中發現,根據細胞型別又分為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CLL)兩大類。CML常有明顯脾腫大,白細胞計數常高達100~200×109/升(L),骨髓粒細胞極度增生,以成熟和中、晚幼粒細胞為主,90%以上有特徵性的費城(ph1)染色體。治療可用羥基脲和馬利蘭,近來發現干擾素α-2b有較好療效,還能消除ph1染色體,骨髓移植可望治癒。CML晚期可急性變,治療同急性白血病,但預後更差。CLL常有肝脾和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多為15~50×109/L,骨髓淋巴細胞極度增生,主要是成熟淋巴細胞,早期常不需要治療,而有明顯淋巴結腫大、貧血、血小板減少者可用瘤可寧,也可放療,近年來發現干擾素亦有一定療效。主要死亡原因是骨髓衰竭和感染,骨髓衰竭是疾病終末期的表現,難以治療,但積極預防和控制感染會延長壽命。

    白細胞

    leucocyte

    人體和動物血液及組織中的無色細胞。有細胞核,能作變形運動。白細胞一般有活躍的移動能力,它們可以從血管內遷移到血管外,或從血管外組織遷移到血管內。因此,白細胞除存在於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廣泛存在於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組織中。白細胞能吞噬異物產生抗體,在機體損傷治癒、抗禦病原的入侵和對疾病的免疫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白細胞依細胞質內有無顆粒,分為粒細胞與無粒細胞兩大類。粒細胞依其顆粒染色特徵不同又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無粒細胞又分為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淋巴細胞依其功能又分為若干種。成年人白細胞數為每立方毫米5000~9000,其中中性粒細胞佔0.50~0.70,嗜酸性粒細胞佔0.01~0.04,嗜鹼性粒細胞佔0.005~0.01,單核細胞佔0.03~0.08,淋巴細胞佔0.20~0.30。幼兒血液中白細胞數高於成年人。不同生理狀態(如妊娠期)會引起白細胞數量的變化。有炎症時,血中的白細胞數明顯增加。

    白細胞是一個龐大的血細胞家族,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是多樣的,但是,它們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在機體的防護、免疫和創傷愈治過程中起協同作用。儘管它們是血液中的一類細胞成分,但它們功能的發揮,更多地體現在迴圈管道外的器官組織中。在功能方面它們與這些器官組織中的許多細胞成分如巨噬細胞、肥大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密切相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花生和蜜蜂糖吃了有什麼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