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4461708218
-
2 # 使用者2681768447859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志賀氏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的急性腸道傳染病。為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終年均可發病,但以夏秋二季為最多,並可引起流行。這種細菌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37攝氏度。痢疾桿菌容易在食物、飲料、水果、蔬菜中繁殖,導致痢疾流行。 兒童感染菌痢的機會更多,發病率較高。夏秋季發病率高。水源若被痢疾桿菌汙染多引起菌痢流行。蒼蠅與菌痢傳播有密切關係。細菌性痢疾的主要傳染源為已經感染髮病的病人和不發病的帶菌者。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痢疾桿菌所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夏、秋季多見,藉汙染水和食物經口傳播。主要表現為急性發熱、腹痛、腹瀉、裡急後重和排膿血樣便。重症可發生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迴圈衰竭致死。如人體抵抗力低,神經調節失常及胃腸道原有病變或併發腸寄生蟲症等疾病,則較易演變為慢性菌痢。 根據糞便檢查及細菌培養可作出診斷,急性期患者應隔離和休息,用抗生素治療,重症者還需作抗休克治療,糾正腦水腫,防止呼吸衰竭。慢性患者應進行長期的、全面的、系統的抗生素、痢疾菌苗、灌腸等綜合療法。避免防治兒童流感的誤區 海鮮吃多容易導致性早熟 孩子頻繁眨眼應警惕炎症刺激
在眾多腸道疾病中,父母需要特別警惕一種疾病-小兒細菌性痢疾。小兒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為多見,每年的6、7月份發病率最高。
孩子的年齡越小,痢疾的症狀表現就越不明顯。因此,父母在孩子最初腹瀉時,就要引起注意,並認真觀察,以確定是否屬於痢疾。
症狀表現
小兒細菌性痢疾潛伏期從數小時至8天不等,大多數為1~3天。細菌性痢疾根據病程及病情,可分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和中毒性痢疾。
急性細菌性痢疾
典型痢疾:起病急,發熱,腹瀉,每天排便10~30次,糞便帶黏液及膿血,有噁心,嘔吐,陣發性腹痛,腹部有輕壓痛,有時左下腹可觸及痙攣的乙狀結腸腸管,有腸鳴音,患兒全身乏力,食慾減退,嬰幼兒有時可有高熱驚厥。
多數急性痢疾經合理治療,可於數天內逐漸減輕而痊癒,較大的兒童糞便很快成形,嬰幼兒可持續數天稀便。
非典型性痢疾:不發熱或只有微熱,輕度腹瀉,稀便,糞便內只有黏液而無膿血,只有糞便培養陽性才能確診。這類病例多於典型病例,因其發病經過類似一般腸炎,易被忽視,常成為痢疾的傳播者。
慢性細菌性痢疾
病程超過2周稱遷延性痢疾,超過2個月則稱慢性痢疾。糞便含大量黏液,不一定帶膿血,或黏液便與膿血便交替出現。
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菌痢可發生頻繁驚厥、休克、呼吸衰竭,易發生死亡。
預防措施
細菌性痢疾,只要防護得當,就可避免孩子患上。由於痢疾主要經口感染,所以預防本病的重點是防止“病從口入”。
1.奶瓶、水杯等要經常消毒,並放置在合適的位置,如放在櫥櫃裡或罩上覆蓋物。
2.讓孩子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平時也要勤洗手。
3.給孩子吃的瓜果一定要認真清洗,最好去皮後再吃。
4夏天食物容易變質,不要放太長時間;不要讓孩子喝生水。
5.孩子的衣物要勤洗、勤曬,玩具要經常消毒。
日常護理
如果孩子患上了小兒痢疾,一定要及時就醫治療,得當的護理和精心照料,會讓孩子早日康復。
1. 注意隔離。痢疾隔離期一般為7天,在此期間,要將孩子放在一個單獨的房間裡,餐具單獨使用,每天煮沸消毒;其他生活用品如衣物、被褥、椅子、便器等,也應與家人分開使用,並勤消毒。
2. 發燒超過38.5℃時,要採取物理降溫;有高熱時,要在醫生指導下吃退熱藥。
3. 注意保持臀部衛生。孩子排便次數多,因此需要精心護理臀部,每次便後都應該用溼紙巾擦拭肛門及臀部,然後再用清水清洗。
4.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果孩子沒有精神、面色蒼白或四肢發涼,則有可能是轉為中毒性痢疾了,應立即找醫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