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下神話的外衣,談歷史上真實的關羽
首先,不能不承認,關羽的武力應該是很高的,當時所謂“萬人敵”是也。考據漢代還沒有長柄刀,所以青龍偃月那種武器,應該是後世編的。關羽使用的武器,據專家考證應是長矛、馬槊、漢戟,之類。但是,武力高並不象演義中所描繪的,對戰爭勝負能夠起到很大作用。演義中往往是兩陣對開,各出一將單挑,贏方揮旗掩殺,先勝一陣,其實畢竟是演義事實並不如此。
演義中幾乎每仗必有單挑,而《三國志》上所記載的可以確定的單挑,總數目也不過三五回,還基本上都是和參與者個人英雄主義傾向分不開的。將領憑藉較量個人武力來推動戰鬥的勝利,這是野蠻時代的戰爭方式。而中國自從車戰退離了歷史舞臺,孫武、吳起等軍事家開始驅動步兵方陣,透過詭道來奪取勝利以後,單挑的舊俗就已經只存在部分莽夫的意識中了。
到了漢末三國時代,將領個人的好武力,在戰場上只可能起到兩種作用:一,是率先衝入敵陣,砍翻大纛幾面,奪槊數條,以振奮本軍計程車氣;二,是訓練並統領一支禁衛部隊,來保護主君家族或者指揮中心——典韋、許褚,以及長坂坡救阿斗以前的趙雲,就都是做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
其實關羽也是這樣的,,勇,可是當大將是缺乏一些智謀的。
關羽和張飛都是從起兵就跟著劉備的心腹將領,“恩若兄弟”——注意,僅僅是“若”,史書上也並沒有桃園結義這種浪漫主義故事的記載。正史上在關羽傳記中第一次提到的大事,是劉備和曹操合力圍呂布於下邳前後發生的。可以說,在這以前,關羽沒有什麼大的功績可記錄。“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至今正史沒有找到記載。華雄,史書上記載是被孫堅在陽人聚幹掉的。而著名的不公平對戰(三挑一)現場虎牢關,在今天的河南滎陽西汜水鎮,漢代叫虎牢,唐代改名汜水關。在歷史上,雖然諸侯合兵討董,但除去孫堅、曹操、王匡等幾部人馬還進攻過幾回外,大多在河南周圍屯兵觀望,根本不可能合力在虎牢關前與董卓軍惡戰。何況,就算按照演義來講,三打一才趕跑了呂布,不知道有什麼可炫耀的?
回過頭來再說關羽。劉備逃出許昌,襲殺車胄,再佔徐州,派關羽守下邳城,代理太守職務。不久,曹操大軍來攻,劉備敗走,關羽則被擒了。這裡沒有屯土山約三事,忠義護嫂的感人事蹟,史書上很簡單的一句話——“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曹操待關羽不錯,還給他請了個漢壽亭侯的爵位。演義中說,曹操把壽亭侯的印信送給關羽,關羽看了不高興,非要在前面添上一個“漢”字,以表示“降漢不降曹”。這就是小說家的想當然了。所謂亭侯,是漢代列侯的一種,上面還有鄉侯和縣侯,就是把一縣、一鄉或者一亭(低階行政單位)作為某侯爵的食邑(部分稅收歸此侯)。比如呂布封溫侯,溫縣在司隸河內郡;蜀國馬忠封博陽亭侯,博陽在豫州汝南郡。注意,諸葛亮是武鄉侯,武鄉是縣,在徐州琅琊郡,所以他是縣侯不是鄉侯。漢壽是荊州武陵郡的一個亭名,所以應該是漢壽·亭侯,而不是漢·壽亭侯。
再往後,就是千古傳揚的“斬顏良,誅文丑”了。《魏書》中記載:“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這時候,荀攸獻計,先假裝渡河之後袁軍後路,吸引袁軍西進,然後精兵奇襲白馬。顏良果然中計,倉促應戰,曹操“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沒有說誰殺的顏良。《蜀書》中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此仗勝利,主要靠荀攸的獻計和曹操的決斷,而關羽是執行者之一,仗著武藝高強,取得敵將首級,這說明關羽確是驍將,不能完全證明他是大將之才。
接著,戰場轉移到了延津南。曹操解鞍下馬以驕敵,拋棄輜重以誘敵,“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根本沒提有關羽的功勞。按照《蜀書》中的記載,關羽是在斬了顏良以後,就立刻歸劉備的。
剝下神話的外衣,談歷史上真實的關羽
首先,不能不承認,關羽的武力應該是很高的,當時所謂“萬人敵”是也。考據漢代還沒有長柄刀,所以青龍偃月那種武器,應該是後世編的。關羽使用的武器,據專家考證應是長矛、馬槊、漢戟,之類。但是,武力高並不象演義中所描繪的,對戰爭勝負能夠起到很大作用。演義中往往是兩陣對開,各出一將單挑,贏方揮旗掩殺,先勝一陣,其實畢竟是演義事實並不如此。
演義中幾乎每仗必有單挑,而《三國志》上所記載的可以確定的單挑,總數目也不過三五回,還基本上都是和參與者個人英雄主義傾向分不開的。將領憑藉較量個人武力來推動戰鬥的勝利,這是野蠻時代的戰爭方式。而中國自從車戰退離了歷史舞臺,孫武、吳起等軍事家開始驅動步兵方陣,透過詭道來奪取勝利以後,單挑的舊俗就已經只存在部分莽夫的意識中了。
到了漢末三國時代,將領個人的好武力,在戰場上只可能起到兩種作用:一,是率先衝入敵陣,砍翻大纛幾面,奪槊數條,以振奮本軍計程車氣;二,是訓練並統領一支禁衛部隊,來保護主君家族或者指揮中心——典韋、許褚,以及長坂坡救阿斗以前的趙雲,就都是做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
其實關羽也是這樣的,,勇,可是當大將是缺乏一些智謀的。
關羽和張飛都是從起兵就跟著劉備的心腹將領,“恩若兄弟”——注意,僅僅是“若”,史書上也並沒有桃園結義這種浪漫主義故事的記載。正史上在關羽傳記中第一次提到的大事,是劉備和曹操合力圍呂布於下邳前後發生的。可以說,在這以前,關羽沒有什麼大的功績可記錄。“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至今正史沒有找到記載。華雄,史書上記載是被孫堅在陽人聚幹掉的。而著名的不公平對戰(三挑一)現場虎牢關,在今天的河南滎陽西汜水鎮,漢代叫虎牢,唐代改名汜水關。在歷史上,雖然諸侯合兵討董,但除去孫堅、曹操、王匡等幾部人馬還進攻過幾回外,大多在河南周圍屯兵觀望,根本不可能合力在虎牢關前與董卓軍惡戰。何況,就算按照演義來講,三打一才趕跑了呂布,不知道有什麼可炫耀的?
回過頭來再說關羽。劉備逃出許昌,襲殺車胄,再佔徐州,派關羽守下邳城,代理太守職務。不久,曹操大軍來攻,劉備敗走,關羽則被擒了。這裡沒有屯土山約三事,忠義護嫂的感人事蹟,史書上很簡單的一句話——“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曹操待關羽不錯,還給他請了個漢壽亭侯的爵位。演義中說,曹操把壽亭侯的印信送給關羽,關羽看了不高興,非要在前面添上一個“漢”字,以表示“降漢不降曹”。這就是小說家的想當然了。所謂亭侯,是漢代列侯的一種,上面還有鄉侯和縣侯,就是把一縣、一鄉或者一亭(低階行政單位)作為某侯爵的食邑(部分稅收歸此侯)。比如呂布封溫侯,溫縣在司隸河內郡;蜀國馬忠封博陽亭侯,博陽在豫州汝南郡。注意,諸葛亮是武鄉侯,武鄉是縣,在徐州琅琊郡,所以他是縣侯不是鄉侯。漢壽是荊州武陵郡的一個亭名,所以應該是漢壽·亭侯,而不是漢·壽亭侯。
再往後,就是千古傳揚的“斬顏良,誅文丑”了。《魏書》中記載:“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這時候,荀攸獻計,先假裝渡河之後袁軍後路,吸引袁軍西進,然後精兵奇襲白馬。顏良果然中計,倉促應戰,曹操“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沒有說誰殺的顏良。《蜀書》中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此仗勝利,主要靠荀攸的獻計和曹操的決斷,而關羽是執行者之一,仗著武藝高強,取得敵將首級,這說明關羽確是驍將,不能完全證明他是大將之才。
接著,戰場轉移到了延津南。曹操解鞍下馬以驕敵,拋棄輜重以誘敵,“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根本沒提有關羽的功勞。按照《蜀書》中的記載,關羽是在斬了顏良以後,就立刻歸劉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