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限好30688

    我認為,一日三餐,還是兩餐,這完全看個人情況而定,如習慣了,多少年延續下來的每日三餐,還真不習慣每日二餐,總覺得晚上就是喝些稀飯,吃點小鹹菜,也是非常舒服的,如年青人,或體力勞動者,就更不適宜二頓飯了,不但必吃晚飯,而且還馬虎不得呢,所以,吃三餐,還是二餐,完全因人而異!

  • 2 # zhu小小老百姓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現代很多人常為一日三餐吃什麼發愁。其實,一天吃三頓飯可不是古來就有的。在古代,一天吃兩頓飯才是慣例。現代學者考證,中國一天吃兩頓飯的歷史,能夠追溯到商代。在史料記載中,商代實行一日兩餐制。 那時候,古人們上午七點至九點為“大食”,下午三至五點為“小食”。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歷史的變遷,到了宋代,宋朝人也是每天只吃兩頓飯,不管是朝中官員還是黎民百姓。南宋著名學者洪邁曾在詩中記載當時人們的生活:“只把魚蝦充兩膳,肚皮今作小池塘。”從他的詩裡我們可以看出,他將兩餐稱為兩膳,這兩頓飯都是吃些小魚小蝦,自己的腸胃都快變成一個池塘 到了明清時代人們還是保持著一日兩餐的習慣。日本人曾根俊虎在1874-1876年間遊歷上海、江蘇、浙江以及中國北方沿海各省市,根據自己見聞,寫了一本《北中國紀行·清國漫遊》的著作,他在書中提到:“各人飲食大概一日兩次……與上海相同。”據說,清代的乾隆皇帝將一日兩餐稱為“早膳”與“晚膳”,並沒有“午膳‘的說法。到了民國時期,中國一些偏遠地方的少數民族,還保持著一日兩餐的習慣。

    那麼,一日三餐的習慣是從何而來的呢?其實,古人稱我們現在的午餐為”加餐“。最初的時候,吃加餐的大多是有錢人,還有一些是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古代經濟落後,普通人一天能吃兩餐就已經不錯了,加餐會另外付出成本,這是很多普通百姓不願意,也承擔不起的。有錢人吃加餐自然沒有任何問題,還有那些從事苦力的人,如果中午不吃飯,便會沒有力氣幹活。 其實,早在漢朝時,就已經出現了一日三餐,只是沒有大範圍推廣而已。當然,那個時候的中午加餐,並不是習慣,只是偶爾為之。元朝評論家方回在著作《古今考》中說:”近世東南省鬥學糧養士……多止兩餐,日午別有點心。“可見,只有士才偶爾在中午時有加餐的待遇。 明朝的時候,南方一些富裕的地方,人們已經從一日兩餐轉變成一日三餐了。新加坡教授陳寶良在《明代社會生活史》中說:”明代江南人家,朝夕亭午,每天均以三餐為足。此外,又有上下午中間的點心。這種飲食習俗,不僅存在於官宦人家待客,即使工匠、傭夫之家,也是如此。“但這種情況僅限江南富裕地方,全國其他地方還是一日兩餐的。 清初知名學者張履祥在《補農書校釋》一書中說:”炎天日長,午後必飢;冬月嚴寒,空腹難早出。夏必加下點心,冬必與以早粥。“可見,民間百姓在冬季或夏季等酷暑或嚴寒中,人們會一天吃三頓飯。 到了民國時,一日三餐慢慢在全國流傳,開始推廣開來。人們漸漸習慣了之後,一日三餐的習俗一直沿用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安了心臟支架兩年,現在總是感覺腳很冰涼,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