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aimi32709

    音樂對人的精神狀態和心境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不良的音樂能引發疾病,而優美的樂曲可以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素來重“禮”“樂”。《樂記》中說:“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樂至則無怨。樂行則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這裡談到了音樂對生理和心理的作用。古希臘也十分重視音樂,認為E調安定,D調強烈,C調和藹,B調哀怨,A調高揚,G調浮躁,F調淫邪。亞里士多德推重C調,認為C調最宜於陶冶情操 現代科學研究和許多實驗證明,音樂對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有一定的影響,主要具有兩方面的作用,其中一個就是心理效應作用。心理效應作用是指悅耳動聽的樂曲、悠揚歡快的旋律使人凝聚全身於樂曲之中,排除雜念,心氣平和,並且令人呼吸舒緩,全身鬆弛,緊張的大腦皮層得以放鬆下來,從而調節身心,具有明顯地降壓、止痛和鎮靜等作用。明朗、歡快、昂揚的樂曲可以提高大腦神經細胞的興奮性,使人的情緒得以改善,促進血液迴圈,增強胃腸蠕動以及消化腺的分泌,加強新陳代謝,這樣不但有利於益壽保健,而且能夠治療某些疾病。 有人進行過這樣的嘗試,對精神抑鬱、急躁易怒、頭痛胸悶者,使其聽鎮靜、安神、舒緩的樂曲;對精神恍惚、心神不安、頭暈、多思善感、失眠健忘者使其聽歡樂明快的樂曲,病人欣賞之後都取得了滿意的療效。而緊張恐怖的樂曲、怪誕的音調、刺耳的和聲、瘋狂的節奏則對人體神經系統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甚至能夠破壞心臟血管正常的運動規律,導致情緒不安,煩躁易怒、噁心嘔吐、頭痛以及血壓升高等等,還會誘發心臟血管的疾病。 由於音樂能影響人的生理活動,特別是情緒活動。因此,人們就能夠用音樂來改善和調劑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進而達到治療疾病、增進健康的目的。音樂治療”這一術語是在四十年代才正式出現的。五十年代在美國首次有“音樂治療家”的文憑。現代的音樂治療是把音樂作為一種活動療法,即透過具體的音樂活動來求得治療的效果。這不僅把音樂看作是一種藝術,而且作為一種科學來對待。音樂治療是針對病理的治療而不是病態的治療。它注重的是人的整體而不是某一部分。透過對人的整體乃至生活環境的調整,使其取得協調一致,從而消除心理的與身體的病態。音樂對於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單純的聲音,而且是一種有一定意義的聲音的組合,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種工具。因此在音樂治療過程中,不僅需要音樂治療者的努力,而且也要病人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透過雙方的合作才能取得治療效果。近年來,歐美各國音樂治療已被廣泛使用,許多醫院、養老院和康復機構,都採用音樂治療。臨床實踐證明,高血壓症患者聽一首小提琴協奏曲,能使血壓降低10—12mmhg;讓產婦聽音樂,能解除產婦煩躁不安的心情,有利於分娩。英國劍橋大學的口腔治療室還用音樂代替麻醉藥,成功地為二百多個病人拔去病牙。在治療憂鬱型和狂躁型的精神病患者中,音樂更是被廣泛運用。 美國紐約醫科大學音樂心理療法研究組的教授們,在音樂對人們的感情影響的調查中指出:“節奏緩慢、悲哀的音樂,使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活動減少,對話中常常充滿怨氣和敵意。相反,節奏鮮明、流暢快樂的樂曲,使人們之間友好交談。” 無論是孔子還是貝多芬,都對音樂對人心性陶冶的功能表示出巨大的讚賞。在他們看來,音樂對人情操的陶冶,完全是因為音樂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價值。但是從音樂治療的角度來看待音樂,音樂對人心理和情緒的影響,除了音樂本身所具有的審美性對人有影響以外,還因為音樂能夠在技術上最大限度地模仿或再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尤其是有針對性的急性創作的音樂更能夠和人的情緒進行直接的溝通。 情緒不僅是情感世界的外衣,同時也是認知世界的催化劑。因為人在情緒好的時候,認知方面往往容易走向積極,反之則容易產生消極認知。音樂既然能夠透過自身包含的情緒來影響人的情緒,當然也就能夠對認知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力,所以這樣一來,音樂對人的情感世界與認知世界兩方面的影響,自然就都包含了無限的潛力。當你情緒低落時,不妨聽聽音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師表繁體字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