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象山易學堂

    兩千多年前的泗水河畔,孔子和他的學生趁著春光,踏歌而行,繼而周遊列國。在遊學過程中,孔子與弟子開闊眼界,在天地大課堂增進學識、修身養性,成為研學旅行源頭最富詩意的一頁。

    研學旅行在中國古代、近代一直有很好的教育傳統和共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已經高度概括了中國古人具備的研學旅行實踐和經驗。同時也告訴後人,研學旅行是提高個人學識和修養的重要途徑。

    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優秀文人和遊學代表,他們在少年時代就開始了研學和壯遊。中國古代文人的研學旅行伴隨他們一生:

    杜甫“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的隨意

    令狐楚“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的意氣

    李白“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的豪興

    岳飛“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的留戀

    陸游“君詩妙處吾能識,盡在山程水驛中”的感悟

    ......

    無一不是描繪自己的修學旅行。至於近代,研學旅行的傳統依然保留,我們從胡適留學美國哥大、徐志摩留學劍橋的經歷就可窺見一斑。

    現代以後,在中國本來具有深厚傳統和底蘊的研學旅行,從國家層面展開,始於2016 年教育部等11 個部門下發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這一遲到的研學旅行比日本晚了多半個世紀,不免讓人唏噓感嘆。但從國家開始,吾輩皆努力,其教育之力量一定會掀起雷霆之勢。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研學旅行是一個綜合性的遊學活動,讓學生融入自然文化環境拓展和提升自身眼界和知識,激發學生與自然文化之間的互動; 同時在體驗中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創新精神、團隊合作以及應變能力等; 充分踐行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是有利於廣大青少年綜合素質教育健康發展的實踐課堂。

    如何在研學旅行中最大化激發學生能力,可重點從下面三點展開。

    遊中學

    行中思

    挖掘學生自主學習潛力。研學出發前制訂好與語文、政治、歷史、地理等與研究內容緊密結合的出遊路線,並在相關路線安排相應的課程計劃,即可藉助歷史文物讓學生身臨其境汲取知識。

    如在兵馬俑陵墓處講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氣概,亦可娓娓道來焚書坑儒的悲憤; 在革命紅色聖地——延安歷史博物館感受戰爭年代的紛爭,探討武裝鬥爭、土地革命等策略; 深入瞭解劉志丹、謝子長等革命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在研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對事物本質的循循善誘,以最大化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學習的潛力,達到“遊中學,行中思”的育人目標。

    鼓勵學生積極

    參與研學旅行

    在教學計劃書裡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在研學過程中設計主題小課的環節,學生角色互換,提前蒐集相關資料並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分享給同學,透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才能的機會; 課後組織知識搶答,鞏固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加深學生與自然文化的互動,保證學生自主能動性,實現教學合一的目標。

    注重學生身

    心健康培養

    研學旅行不僅要注重知識教育,同時也要注重個人身心培養; 研學絕不是單純地享受,而是一種由心而生的內在修養積澱。解決旅途中突發狀況就成了學生“修煉”心智的最好關卡,指導學生如何討論、制定、實施解決方案,分析其中利弊、辨別是非,讓學生的身心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得到鍛鍊,如此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遊有所學,學有所獲”。

    有靈魂的行走,有深度的學習

    因為肩負的責任重大,研學旅行更不能說走就走,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雁行研學』逐步形成完善的理論指導體系,即多維化研學課程設計及多元化研學活動實施,讓學生在研學的道路上有靈魂的行走,有深度的學習,幫助學生開拓視野、豐富知識,透過自然環境和文化的薰陶,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形成更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5歲的男人需要補什麼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