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天空氣流通暢

    外國老師不用買賣證書職稱。30年不評職稱的老師,寒了誰的心?打了誰的臉?

    人生如夢LLH

    近日,從網上獲悉。從教36年的華中科大教師楊漢文,已經30年沒評職稱了,8月12日,55歲的他躺在病床上對記著說:“教師只要把學生教好就行了”。

    看到這樣的新聞。我真的是由衷的敬佩,在今天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能放棄榮譽不爭名奪利的老師是在是太少了。

    實際楊老師並不是個例。

    河南大學常萍老師,幾十年如一日辛苦教學,不搞科研不搞行政專心教學,曾經還因為學生上課睡覺不聽講而傷心到哭。也是30年不評職稱,臨退休破格升為副教授。

    實際好多老師並不是不想評職稱,而是太難太難了,尤其一些性格耿直,不喜歡阿諛奉承、溜鬚拍馬、投機鑽營的老師,他們寧願放棄,就認認真真的教書。

    這從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當今職稱制度的極大不合理性。筆者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職稱要名額。

    每一所學校有多少高階職稱、中級職稱、初級職稱,是有固定比例的。如果超出這個比例就不再給名額,無論這所學校的教師業務能力有多強,教學水平有多高,都沒有辦法再評職稱。

    第二:評審方式可能產生不公。

    現在評職稱,就是比拼老師手裡的各種獲獎證書,誰的證書多,誰的分就高。而有些證書,當權者更易獲得。所以我們會看到,沒上過一節課的領導基本都有高階職稱,而且都早早評過了。

    職稱名額本來就狼多肉少,這樣一來,普通老師想評上就更加艱難。

    第三:職稱與工資掛鉤。

    每個人都知道,我們國家的分配原則是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不勞不得。也就是說在單位裡,誰幹的工作重要,誰幹的多,誰就應該收入高。老師的收入更應該看實際的工作崗位,而不是和職稱直接掛鉤。

    我們這連取暖費都按職稱發,老師們就質疑了,難道高階教師的冬天比初級教師的冬天更冷嗎?他燒煤更多嗎?

    還有住房補貼,物業補貼等等全是按職稱發放。

    一個合理的邏輯應該是:職稱越高代表他專業能力越強,專業能力越強他就可以競爭到更重要的崗位,然後獲得更高的工資。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優秀教師向重重要崗位流動,形成良性迴圈。

    第四:職稱待遇終身制。

    雖然評聘分開喊了很多年,但在全國各地,實行的幾乎沒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一旦評上高階職稱,就一輩子享受這個待遇。這使得更多老師把評上高階職稱視為終生的奮鬥目標,一旦評上,便不再努力工作,慢慢退出一線,安享晚年了!

    好好教書和競爭職稱本來並不矛盾。不能說評上職稱的都不好好教課,也不能說評不上的教課都不怎麼樣,身邊也有很多具有高階職稱的老師,教學能力和水平也確實很高。但是翟天臨和復旦大學女博士事件,讓我們看到了學術圈的亂象。還有身邊更多,有的學校連會計出納都評上了,一線老師卻還在苦苦掙扎?讓老師們怎麼不寒心?

    目前的職稱已成為追逐名利的戰場,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沽名釣譽,不一而足,與其這樣,還不如徹底放棄,遠離職稱認認真真去教學。

    所以在這種環境下,能夠 靜得下來心,集中力量教育學生確實非常不容易。楊老師有滿足條件的論文及科研專案,教育的學生都是教授、博導了,他自己卻依舊是講師。他是真正把名利視如糞土的人,須知講師與教授工資待遇差得可不止一千兩千啊,更不用說其他諸如專案、頭銜之類的經費了。楊老師這種淡泊名利的精神,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確實值得大家學習!

    作為一名普通老師,我希望此次事件之後,我們的教育部門能徹底反省,我們的職稱制度是否合理?要怎麼改革能更照顧到廣大的一線教師?能真正起到鞭策激勵的作用?

    不能讓優秀的一線老師寒心,這是我們每一位教育領導者的責任。

    一場比賽,什麼都準備好了,運動員退賽了,是喜是悲呢?

  • 2 # 一生求何

    在日本,教師無論男女,人們都稱呼為先生,是公務員,越是偏遠待遇越高,學校師資設施和東京一樣,無學區房,商店裡面有專門為教師提供的優惠區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百英里歌曲中文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