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曉過西湖》頷聯“青山倒影水連廓,白藕作花香滿湖”,詩人以視覺、嗅覺入手,從水中青山倒影所連線城郭,到湖上白藕紅蓮所盪漾湖面清香,所見所聞,西湖清晨之秀麗清新,從字間溢位。

      尾聯“西風吹人不得寐,坐聽魚蟹翻菰蒲”,詩人以西湖晨景之美,使人不得安眠,深藏著詩人對西湖的執著熱烈;以魚蟹在長滿菰蒲的水中翻騰的動景,傳達了詩人的內心湧動的對西湖憐愛之情感。

      曉過西湖---梵琦

      船上見月如可呼,愛之且復留斯須。

    青山倒影水連廓,白藕作花香滿湖。

    仙林寺遠鍾已動,靈隱塔高燈欲無。

    西風吹人不得寐,坐聽魚蟹翻菰蒲。

      首聯寫湖上晨光初露,近在咫尺的一彎明月尚未隱去,似覺可呼,令詩人留戀不捨。次句化用蘇武李陵詩“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朦朧清澄的西湖之月,令人憐愛,多想再多留一會兒啊——表達出詩人臨別不忍去的感情。

      頷聯出句由視覺入手,寫水中所見之倒影青山,水涯連城廓,湖天一色。對句復及湖上白藕紅荷,以及盪漾於湖面的陣陣荷蓮清香,由所見兼帶嗅覺,西湖晨景的秀麗、清新已從字間溢位。

      頸聯轉從聽覺落筆,詩人乘舟曉過西湖,仙林寺的晨鐘聲漸漸遠去,靈隱寺塔上高高的燈光,也在朝霧晨曦中若有若無了,詩人在晨鐘餘音中不知不覺回到了視覺領域。這一聯寫景,除了緊扣“曉”字、突出視聽中的時間轉移和感受外,還富有舟行湖上漸去漸遠的動感:鐘聲,燈光,都在暗示視聞的空間距離不斷擴大。

      末聯“西風吹人不得寐”,可見詩人被西湖深深打動,他將“不得寐”的原因虛寫為“西風吹人”,真正的原因則告訴讀者是西湖晨景之美使人賞之不足,棄而安眠,在外表的遊離漠然中深藏執著熱烈。結句“坐聽魚蟹翻菰蒲”客觀狀寫魚蟹在長滿菰蒲的淺水裡不住翻騰的動景,傳出了詩人內心的不平靜。其“西風”既應合“白藕作花”點明瞭季節,又為“魚蟹翻菰蒲”巧作襯墊,使全詩籠罩在一片秋晨的清氣之中。

      《曉過西湖》這首詩,秋月,平湖行舟,水天相連,迷迷茫茫。一輪明月倒影水中,離人僅咫尺之遙,冰清玉潔,宛若處子。詩人不禁為之心動,真想去呼喊她,憐愛甚深,不忍離去,只願再多待一會。抓住了西湖的特色,融入了自己的真實感受 從船上放眼望去,只見青山倒映湖中,湖水連著城郭。正是蓮藕開花季節,綠葉白花,清香滿湖,令人心醉。正沉醉於湖光山色之際,遠處傳來仙林寺的晨鐘聲,抬頭望去,高高的靈隱寺塔上的燈火將明將滅,隱隱可見。 天色將曉,湖上西風吹來,帶著縷縷荷花清香,詩人睡意全無,於是便披衣起坐,靜靜地聽著魚蟹在菰蒲之中翻飛。全詩抓住了西湖的特色,融入了詩人的真實感受。

      注:

      仙林寺,在城中安國坊,建於公元1162年(南宋紹興三十二年)的一座著名僧寺。

      菰蒲,是兩種淺水植物。

      梵琦(1296—1370)元代僧人。字楚石,小字曇曜,俗姓朱,明州象山(今屬浙江寧波)人。9歲出家,16歲受具足戒於杭州昭慶寺。22歲時,為道場寺侍者,又典藏鑰。

       後歷住海鹽福臻寺、天寧永祚寺,杭州鳳山報國寺、嘉興本覺寺。公元1347年(至正七年),帝賜號“佛日普照慧辯禪師”。公元1357年(至正十七年)住報恩光孝寺。公元1359年(至正十九年)退隱永祚寺,於寺西側築居,自號西齋老人。公元1463年(至正二十三年),再住永祚寺,未久即退隱,專修淨業。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師被詔入京,說法蔣山。尋復應詔者再。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秋,詔向鬼神情狀。師館天界寺,集經論成書。將入奏,示微疾。越四日,具浴更衣,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謂同召僧夢堂曰:“吾行矣。”問:“何往?”答曰:“西方。”噩曰:“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師即厲聲一喝而化。世壽75歲。闍維,齒、舌、數珠不壞。著有《楚石梵琦語錄》20卷、《西齋淨土詩》3卷、《北遊鳳山西齋》三集、《和天台三聖詩》、《上生偈》等傳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臉譜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