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kd

    一:自我解嘲說。公元1751年,鄭板橋在濰縣“衙齋無事,四壁空空,周圍寂寂,彷彿方外,心中不覺悵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蕭蕭,人生難道就是如此?爭名奪利,爭勝好強,到頭來又如何呢?看來還是糊塗一些好,萬事都作糊塗觀,無所謂失,無所謂得,心靈也就安寧了。”於是,他揮毫寫下“難得糊塗”。因此它被稱為“真乃絕頂聰明人吐露的無可奈何語,是面對喧囂人生,炎涼世態內心併發出的憤激之詞。”(《廣陵奇才--鄭板橋傳》)

    二:抗議之聲說。公元1754年秋,鄭板橋由山東範縣調任濰縣知縣,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見的旱災。而欽差姚耀宗卻不聞不問,反而向他求字畫。鄭板橋就以鬼畫諷刺,欽差姚耀宗怒而撕畫,鄭板橋見百姓慘像,心力不支,非常憂鬱。其妻相勸:既然皇上不問,欽差不理,你就裝作糊塗嘛!鄭板橋怒言:裝糊塗,我裝不來。你可知道,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變糊塗更難,難得糊塗。由此而有所啟發,就以“拯救萬民,在所不惜”激勵自己,並開官倉賑災。他所說的這句話,後來就成了“難得糊塗”的自注:“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臺灣徐蘭州說:“這句話文義,似乎喻人凡事不要太認真,得過且過,所謂‘不痴不聾,不作阿家翁’的另一註解。加以句讀,聰明者有俗庸之智慧,有賴於人的先天遺傳和後天的環境教育,才能培養成完美的性格,是以人慾聰明並不容易。”蘇東坡詩云:“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所以,聰明人難做。什麼是糊塗呢?糊塗就是不精明。糊塗有兩種:一種是真糊塗,懵懵處世,似是與生俱來,裝不來,求不到;一種是裝的假糊塗,明明是非黑白瞭然於心,偏偏裝作良莠不分,既由‘聰明轉入糊塗’了。根據鄭板橋的這種性格和心理結構,出汙泥而不染的高雅品格,要他違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行為,顯然是一種痛苦與折磨。聰明人如基於良知道德有所為,而要他裝作糊塗而無所為,的確很難。所以徐蘭州認為:“鄭板橋這段感慨‘難得糊塗’的題書,其中有段非常感性的心路歷程,也是知識分子從政,在專制制度腐敗政權中無法展現宏志的一種抗議之聲。它具有為所當為的失敗涵義,不可為而為的膽識。因此,這種‘心理調節’乃是‘試圖把自己的心理反差平衡一下,以求得方寸的短暫安寧。”(《難得糊塗是鄭板橋的抗議之聲》)

    三:心安理平說。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時,其堂弟為了祖傳房屋的一段牆基,與鄰居訴訟,要他函告興化縣相托,以便贏得官司。鄭板橋看完信後,立即賦詩回書:“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稍後,他又寫下“難得糊塗”,“吃虧是福”兩幅字。並在“難得糊塗”下加註‘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在“吃虧是福”下加註‘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盈於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此處引用的詩句其實為同時期的大學士張英所作,而此處將“難得糊塗”比喻為就是聰明;難得做一次糊塗,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態平衡。因為“吃虧是福”既是“難得糊塗”最恰切的詮釋。

    四:自我解嘲說。鄭板橋從不糊塗,他之所以興嘆“難得糊塗”,自有其苦衷在。朱鐵志認為“鄭板橋是個極為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剛直不阿,而對讒言無能為力時,才會有‘難得糊塗’的感嘆,‘難得糊塗’的難在那裡呢?難在他畢竟清醒自明,心如明鏡,無法對惡勢力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難在他一枝一葉總關情,對百姓的疾苦不能無動於衷。他只有假裝糊塗,然則終不能無視現實,遂於痛苦於內,淡然於外,而生‘難得糊塗’之嘆。”(《讀書參考》)

    鄭板橋以“難得糊塗”而出名。他所說的“難得糊塗”,卻有不同的解釋,有望文生義的;有作詞語解釋的;也有就其深邃的內涵進行探討的,諸說不一。那麼它該作何種解釋更為恰切呢?看來,“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世,亦不可以謬其文也。”(《文史通義.文德》)後人難知前人心態和處世的複雜文化環境,要有正確的解釋,有時也難以自圓其說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野生靈芝煮熟後能吃下肚裡去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