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挖掘機式遂發槍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悲慘世界教育了有話語權的英國上層社會,讓他們知道了現代戰爭是多酷,德華人可不像清朝皇帝和印度王公那麼好戰勝,將軍的狩獵戰爭不存在的,一戰把英華人的貴族全打沒了,英華人也像二戰後的蘇聯人一樣:缺少男人了。所以英華人開始害怕的要死要活的害怕戰爭。

    這就是張伯倫政府為了追隨民意,拼命對第三帝國的軍事挑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因。

    說到底,以前英國首相老皮特,小皮特之流,特別能讓別人為英華人火中取栗,象七年戰爭,英華人把盟友德華人推進前線,自己只出動不到德國十分之二的海軍陸戰隊和海軍,把法華人的海外殖民地基本上都掃蕩了,英華人的鴉片戰爭也是戰果大於損失,英國民眾乖乖的樂顛顛的支援政府發動各種戰爭。

    但是一戰時的德華人給了英華人一個深刻的教訓,耍不是美華人1918年拉了英法一把,英華人怕要流浪到日不落帝國的各個角落去哭吧!

    所以說黑色的慕尼黑會議上英法拼命的耍把納碎黨的禍水東引,思謀著讓希特勒和斯大林死磕!但是被斯大林看破了,斯大林也搞出來個與魔鬼結盟。私下裡裡賓特洛甫外長同斯大林的外長莫洛托夫8月23日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9月1日就爆發了德華人入侵波蘭,9月3日夜,英法不得不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打!!

  • 2 # 歷史扒糞機

    人有精緻利己主義者,國家何償不如此?除了愛心氾濫不諳世務的人道主義者,國家利益面前,主和和主戰不過殊途同歸的兩種實現形式而已。

    英國因海權而崛起,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起,它對歐洲的態度是維持均勢,離岸平衡, 防止歐洲出現大陸霸權,進而威脅到它的制海權,最終挑戰它的世界霸主地位。

    一戰前,英國國力衰退,維持龐大的帝國力不從心,一個布林戰爭就打的其氣喘吁吁,怨聲遍地。一戰爆發,一個主和派政府最終迫不得已的因同盟國俄法的參戰及8月4日德國入侵比利時威脅到自身安全才走上戰爭之路,最後付出慘重代價維護了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而失去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所代表的反戰思潮氾濫成災,民權的覺醒更讓和平主義對政府的決策形成強力制約。

    巴黎和會所簽訂的《凡爾賽合約》對德國是災難性的。鉅額賠款、嚴格的軍備控制、國土的喪失、德奧合併的被阻止,讓英華人在短暫的快意後,不得不思考一持續衰弱的德國是否符合其均勢原則?蘇俄建立,如何避免歐洲淪為布林什維克主義的口食盤餐?

    英國的對策就是逐步給德國鬆綁,讓其成為歐洲的穩定器,藉助其手阻止蘇俄。24年容忍美華人的道威斯計劃,給德國的經濟增添動力,25年的洛加諾條約,讓德國政治上正常化,並重返國聯。即使希特勒的重整軍備,擴張軍力,進軍萊茵蘭非軍事區,甚至合併奧地利,都被英國政府和民眾認為是一個正常國家應有之舉,民心所向下的民族統一,是應對蘇俄的必然結果。37年11月哈里法克斯、38年2月駐德大使哈德遜向希特勒表達了基於德國利益改變歐洲的認可,容許東方自由行動權——“英國現政府具有一種敏銳的現實感”

    38年3月德奧合併後,英國張伯倫政府就意識到捷克斯洛伐克會是德國下一目標,3月21日英國參謀長委員會提交關於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評估報告“……因此,我們必將為恢復捷克斯洛伐克已失去領土完整而進行一場反德戰爭,而要達到這個目地,只有打敗德國。……我們必須面對的,不是一場有限的歐洲戰爭,而是一場世界大戰”。這報告的結論得到以首相張伯倫和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為首的內閣廣泛認同。隨之而來的就是慕尼黑會議的“我們時代的和平”。

    慕尼黑會議是英國主和派所能達到的以妥協換取和平的最高峰,受到英國政黨、民眾的普遍歡迎。而激情之後就是長久的失落,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國強行吞併,群情洶洶下,主和的浪潮退卻,英國政府改弦更張突然向波蘭、羅馬尼亞和希臘提出公開安全保證,而這種擔保離了被擔保國與蘇聯人的合作,註定水中月鏡子花!當戰爭迫在眉睫時,8月英法兩國的軍事代表團慢悠悠乘船閒逛般來到列寧格勒,更荒唐的是其竟然沒政府的授權書,無權簽訂任何協議!德國入侵波蘭,英國最終無可避免的捲入其一年半前曾力圖避免的歐洲戰爭,直至世界大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義大利盛期文藝復興美術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及他們的主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