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嶽麓書蟲

    推薦書《無聲的告白》《無聲告白》一本具有推理味道的懸疑小說?開始讀的時候書中情節也並不是那麼的扣人心絃,只是越到後面越無法釋手,一字一句,都讓人觸動不已。讀罷合上書的那一刻,胸腔裡就好像壓著一塊石頭般沉重。而全書囊括的東西也挺多的,涉及種族歧視、女權問題、混血後裔、家庭教育、夢想自由、等等。

    莉迪亞死了,她,一個16歲的女孩,一個被父母寄予所有期待的16歲女孩兒莉迪亞用生命作出了無聲又沉重的告白。。。從她的死,鋪展開一個家庭人物的成長畫卷。父親詹姆斯是位華人,小時候移民到美國,現於大學任教,從小因為膚色外貌不同,他始終想著如何融入人群。母親瑪麗琳出生於美國一個平凡的家庭,學習成績優秀,喜歡物理和化學,一心想著特立獨行,夢想當一名醫生(她的母親是一個家政老師,每天都在教女學生如何照顧家庭,希望女兒上大學找一個哈佛男人)。哥哥內斯,與莉迪亞在同一個學校,成績優異,同樣受著黃面板的歧視。妹妹漢娜,一個需要愛而未被重視的女孩,從小養成了躲在一邊冷靜觀察家人的習慣。 林林總總~莉迪亞父母未完的所有心願都變成了她的承諾。此後,她用她所有能做到的去換取父母的快樂,無論她自己是否真的願意或喜歡,所以她成了“掌上明珠”,成了家裡的焦點,成為了父母夢想的實踐者~

    在書中,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夢想,在現實中卻都舉步維艱。當成人的夢想遭到現實困境,當成人解決不了自己內心的痛苦,這種憤憤不滿,這種失魂落魄,就會轉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而負能量有時如同瘟疫一樣,不但互相傳染,還會感染給所有的家人。而當內心的痛苦深藏成秘密,這些秘密就會讓家庭產生裂痕。回頭想想,勢必每個人都難免心意難酬,難免傷痕累累。但是,這些決不能轉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壓。要知道: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不可避免的困境,都有繞不開的難題,那麼,這些理應由每個時代裡的每個人去求索,去抗爭。轉嫁痛苦是一種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來,也只能自己認,至少不要讓它再去毒害孩子稚嫩純真的心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生而為人要有勇氣活出自己,否則,你不但成為不了他人期待的樣子,還會因此自我毀滅,帶給他人更大的打擊。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原因無他,因每個人的問題只能自己去解決去面對,即便在別人哪怕是最親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徹底的代償。

    莉迪亞的父母想當然般的給她規劃著她的未來。。。應該說些什麼呢?一副讓莉迪亞窒息的沉重枷鎖,這?是愛嗎?

    人非生而為人,需要花費一生成為人。同樣,我非生而為我,需要花費一生成為自己。其母瑪麗琳為了掙脫她的母親而變得特立獨行,最後卻走上了母親的老路,以愛的名義把那副鐐銬套在了女兒身上,只不過她母親的是“家庭和哈佛男人”,她的則是“夢想和醫生”。

    我個人認為,人的獨立自由,最根本的是體現在選擇權上。而每一個自主的選擇,都是自我的體現,一個個選擇構成了人的一生,那麼,若你放棄了選擇,也就是放棄了自我。當然,不可否認父母都希望孩子過得好一點,再好一點,但可怕的是父母以為自己參透了人生、洞悉了生活、掌握了幸福的密碼,可有時那樣的人生、那樣的生活、那樣的幸福是孩子想要的嗎?這種為孩子好的心理啊。。。適時的放手才是真愛、大愛。人啊!矛盾共同體。

    然對於子女來說,成長是一種經歷,獨立是憑本事得出來的,自由是靠智慧的鬥爭爭取過來的。而父母呢,永遠是子女面前的一座大山,翻過這座大山則是我們的成人禮。當然,獨立也有獨立的資本,這一點也是不可否認的。而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父母是孩子的上帝,孩子在什麼樣的家庭成長,由什麼樣的父母撫養長大,其過程呢也是毋庸置疑的,父母的言行舉止也勢必潛移默化的決定和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正所謂: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家教,理兒那是這個理兒,只是。。。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吧!

    在來看看,莉迪亞之死與其父母有什麼關係。也許原因,在父親詹姆斯認識母親瑪麗琳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看來,愛也是個技術活,起碼要讓人舒服才行!希望你我TA不以愛之名被愛毀滅,不去毀滅『自由的愛,輕盈的告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平行世界,平行時空是否存在?你聽過哪些關於平行世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