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山文
-
2 # 白下講堂
北洋早期有個軍閥陳宧(yí),常被人誤稱陳宦。他曾任四川督軍,袁世凱稱帝前不遺餘力效勞,與護國軍作戰不力就停戰並去電反對帝制,成為壓死袁世凱的最後一根稻香。護國戰爭後辭職離川,後死於北京,家無餘財。
北洋早期有個軍閥陳宧(yí),常被人誤稱陳宦。他曾任四川督軍,袁世凱稱帝前不遺餘力效勞,與護國軍作戰不力就停戰並去電反對帝制,成為壓死袁世凱的最後一根稻香。護國戰爭後辭職離川,後死於北京,家無餘財。
"孔子家語"載:子夏(即卜商,孔子的學生)到晉國去,經過衛國,,聽見有人在談歷史,說是"晉師伐秦,三豕涉河"。子夏聽了,說道:"不對,怎麼晉國軍隊有三隻豬渡河呢?恐怕不是什麼"三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到了晉國,一問,果然是"晉軍己亥涉河"。
古人用"天干"(即甲,乙,丙,丁……等十干),和"地支"(即子,醜,寅,卯……等十二支),順序搭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甲子"來記日。上述"己亥"二字,也就是記的某一個日子。"晉師己亥涉河"就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一天渡過黃河。只因"己亥"二字的古文寫法,和"三豕"二字很相象,讀者於是弄錯了,鬧了這個笑話。
"呂氏春秋,察傳"也記述了這段故事,內容大致相同:
後來人們就往往用"三豕涉河"或"三豕渡河"來形容文字上出現錯別字,而且錯得很可笑的情況。
同時古人讀的書,多互相傳抄,抄寫錯誤也是常有的事。根據正本抄的,錯誤可能少些,再三轉抄之後,別字就難免要多起來,而且往往出現笑話。例如"抱撲子"說:"書三寫,"魯"成"魚","帝"為"虎"。"古諺"說:"書經三寫,"烏""焉"成"馬"。"埤雅"說:""舃"九寫而成"烏","虎"三寫而成"帝"。"這些字,在古文中,字形都很相象。
因此用來形容錯別字的成語,也就有不少,例如:"魯魚亥豕","魯魚帝虎","烏焉成馬","舃烏虎帝"等等。這幾句成語中,人們用的較多的是"魯魚亥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