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蘭愛跑步

    北方雜糧以玉米為主,玉米粉稱為棒子麵,亦稱雜和麵。因為俗稱玉米為棒子,故得此名。南方人不懂,故有誤解。從前的小說上,說窮苦婦女流著眼淚 ,把棒子麵一根根往嘴裡送 。玉米麵中摻和豆麵在內,故稱雜和,其實這如三七比例的摻入,就特別顯得香甜,所以不算是什麼粗糧,不過做成窩窩頭,乃有似黑麵包,普通當作窮人的食糧罷了。南方如浙東臺州等處,老百姓也通常吃玉米麵,卻稱作六穀糊。光緒丁酉年距今剛剛一週甲,我住在杭州,一個姓宋的保姆是台州人,經常帶來吃,裡邊加上白薯,小時候倒覺得是很好吃的。普通做了餅來吃,便是所謂窩窩頭,乃是做成圓錐形,而空其中,有拳頭那麼大,因為底下是個窩,故得是名。老百姓吃這東西,大概起源很早,歷史上找不著紀錄,當起於有玉米的時候了。本來這些事用不著努力去找它的緣起 ,現在不過如偶爾找到一點紀錄 ,知道有什麼時代,已經有過,那也未始不是很有意思的事吧。窩窩頭起源的歷史是不可考了,但我們知道至少在明朝已經有這個名稱,即是去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李光庭著《鄉言解頤》卷五,載劉寬夫《日下七事詩》,末章中說及“愛窩窩”,小注雲,“窩窩以糯米粉為之,狀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餡,蒸熟外糝自粉,上作一凹,故名窩窩。田間所食則用雜糧面為之,大或至斤許,其下一窩如舊而復之。茶館所制甚小,曰愛窩窩,相傳明世中富有嗜之者,因名御愛窩窩,今但曰愛而已”。照這樣說,愛窩窩由於御愛窩窩的縮稱,那麼可見窩窩頭的名稱在明朝那時候已經有了。這也就是說,農民用玉米麵做這種食品,用這個名稱,也已經很久了 天下事無獨有偶,窩窩頭的故事還有下文。北海公園有一家飯館名叫“仿膳”,是仿御膳房的做法的意思。他們的有名食品裡邊,便有一種“小窩窩頭”,據說是還與慈禧有關,相傳清朝末期,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前不久,慈禧等一幫人狼狽西逃,一連好幾天趕路,帶的糕點都吃完了。快到西安時,慈禧飢餓難耐,下令停車,要手下人去找吃的。隨從們想,她吃慣了山珍海味,細軟糕點,現在到何處去尋。所以手下人只哼哈應聲,無從著手。慈禧一見,火冒三丈:“你們這幫奴才,怎麼還不去找吃的,想餓死我呀!”一個太監說:“老佛爺息怒,奴才不是不肯去找,可這地方,前無村後無店,到哪兒找呀?”正說著,慈禧見不遠處有逃難的百姓,正坐著吃東西,她指著說:“你們去看看。”太監跑去一看,逃難的人吃的是涼窩窩頭。太監回稟說他們吃的是粗食窩窩頭。慈禧從未聽說過什麼叫窩窩頭,心裡好生奇怪,就親自下車前去探視,見是一種黃橙橙的食品,那些人吃得正香。她上前問道:“這東西,好吃嗎?”一位老頭回說好吃。慈禧肚中空空,不自覺口生涎液,也很想嚐嚐,便說:“你能給我一個嚐嚐嗎?”那位老人爽快地遞上了一個。慈禧接過就咬了一口,感覺味道不錯,就吃了起來,啊!還真香呀!不一會兒,一個大窩窩頭就被她吃光了。 後來,她重回北京宮中,每當吃膩了滿桌的御膳,就想起那次逃難時吃的東西--窩窩頭,真可謂回味無窮。於是下令御膳房做窩窩頭吃。窩窩頭送來了,也是黃橙橙,她一嘗,咂吧咂吧,感到不是那滋味,一怒之下,又殺了幾個廚工。這可難壞了御膳房,哪個廚人不怕死,誰還敢給她做窩窩頭。大家湊在一起想辦法。還是一位老廚師想出一個主意:“咱們用栗子粉加白糖,做窩窩頭,試試她愛不愛吃?”於是,大家動手做了栗子面窩窩頭送上,慈禧嚐了嚐,挺好吃,高興地說:“我總算又吃到了當年逃難時的窩窩頭。”訊息傳回御膳房,大家才鬆了一口氣。從此御膳房的點心譜中又增添了一品小窩窩頭。其實這種窩頭只是比現在的多加了些料而已,據說裡面有:玉米麵,栗子粉,黃豆粉,白糖等材料,因此味道也就別具一格了,所以北京市面上除真正窩窩頭以外,還有兩種愛窩窩與小窩窩頭,留下一點歷史的痕跡。“窩窩頭”極是微小的東西,但不料有這麼一段有意思的歷史,可見在有些吃食東西上如加以考究,也一定有許多事情可以發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脾胃不好喝什麼湯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