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08309457708

    中學時看的好多文章,時隔多年之後再去翻閱,總能生出許多激盪人心的感受。或許是因為生活不可避免地,在我們身上打磨下了印記。以前未曾體味到而文章中卻早已提及的,成為了當時感知上的空白。例如這篇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已記不清當時作何感想,只知道後續所做的一切分析和解讀都是為了應付矗立在眼前大大小小的考試。學業的繁重,讓我無暇捕捉遊蕩在字裡行間的萬千思緒,至多是生出對其不幸經歷的同情,以及對其逆境重生的敬佩,卻未曾深入體悟到文章裡沉甸甸的人生思考。

    如今再看《我與地壇》,固然欽佩和同情再添一分,但我漸漸明白,任何一個身殘志堅、堅韌不屈的靈魂,比起同情來,更需要的是周圍人發自心底的尊重和認可。

    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被上帝毫不憐憫地廢去了雙腿,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煎熬著他的身體和靈魂,足以讓他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周圍人的同情,並不能減輕他一絲一毫的痛苦。因為很多時候有些事,既然幫不上忙,就不要開口提及。廉價的同情和關心更多隻是為了讓自己心安而已。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雙腿已經殘廢,那如何才能撫平自己內心無休止的憤怒、不安和痛苦?旁人難以相助,幸好史鐵生的靈魂足夠堅強,足以支撐到他思索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並把答案展現在我們面前。

    在此之前,上帝給他安排了一個靈魂休憩的場所——地壇,這無疑成為了他日後的心魂縈繞之地。在這個荒蕪並不衰敗,迸發著勃勃生機的地壇中,從天而降的折磨讓他開始思考生與死的問題。這份心思讓看的人添了幾分沉重。喧囂塵世中忙忙碌碌的我們哪會思考這種“無聊”的問題?四肢健全的普通人更希望去追逐自己的慾望,而不是生與死的答案。所以說上帝把不同的人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去扮演不同的角色。上帝既然想讓你思考生死,想讓他奔波名利,那就聽其安排。他肯定會給你一個迫不得已的理由,一份無法更改的事實,使你的下一步必定要踏到那裡。而當你終於化解了這份理由,更改了這份事實時,無須上帝指引,你不得不再次思考自己靈魂的走向。這才是最最難以躲避的事情。

    對於生與死的問題,史鐵生想得比我們大多數人都透徹。生是一件不容辯駁既定存在的事實,而死卻是一個不必急於求成、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話說得通透,飽含著常人不可及的智慧。既然生不容辯駁,那就無須糾結,灑脫看待才是;既然死必會降臨,那好好活著,無須著急。在生與死麵前,上帝絕不會拋棄任何一個人。既然生死已看明白,後面卻還有更難的問題需要我們作出解答。

    那就是,怎樣活?

    這個問題需要時間給出答案。史鐵生在地壇一晃就是十五年。這十五年裡,地壇陪伴他走過了十五次的春夏秋冬,看過了各種各樣的人生片段,終於,他開始慢慢想明白: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要怎樣活?上帝早給了你一個開頭,卻要你自己來定結尾。

    因為殘疾,明白了健全的重要;因為醜陋,曉得了美麗的魅力;因為軟弱,知道了英雄的可貴。世界是需要有差別的,千篇一律的人生就像枯燥乏味的戲劇,不忍卒讀,上帝看得也不會過癮。於是總要有人去揹負沉重的苦難,有人去享受甜蜜的幸福。這種選擇,是沒有道理可講的。當你不幸拾得悲苦的角色,只能鼓舞自己,去開闢一條救贖之路。

    史鐵生便是那悲苦的角色之一,所幸的是他終於從寫作中逐漸窺探到生命的本來面目。寫作是為了活著,或者活著是為了寫作,這兩件事在史鐵生的人生中逐漸融為一體,已分不清誰先誰後。但需承認,這份活著開始有了意義,有了寄託。人本身就是慾望的集合。若無慾望,活著的意義就變成了杯寡淡無味的白開水。孜孜不倦地寫作給了史鐵生一個怎樣活的答案,使其得以表露心底誠摯而厚重的情感,使其給予我們更多透徹通達的人生思考。這不是別的,這既是罪孽,也是福祉。

    地壇見證了太多風霜雨雪四季變幻,時光匆匆間落下的那份美景、那份溫柔、那份無法言語的存在,直到夕陽西下、餘暉落幕時,將我們潛藏心底的慾望重新喚醒。縱使醒來之後,擺在眼前的仍是苦難,也不能阻止我們停下追尋的腳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別處拿回家的一箱蜜蜂會不會和家裡的那一箱打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