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諞秦腔

    戲曲流派的出現,標示著戲曲發展的成熟。秦腔流派的紛呈,告訴人們:此時的秦腔已發展到一個極為光輝的階段。從當時大量的史料記載可知,清代秦腔流派,繁花似錦,光彩紛呈,百花爭妍,萬千紅紫。具體來說:

    因流播地域有別而有東、西、南、北、中五路秦腔流派。

    東路秦腔,又名東府秦腔;因主要流行在陝西東部的古同州府即後來的大荔一帶,又稱同州梆子,也稱“大荔腔”“同州腔”。有平、側二調,常多用拖腔,被稱為“東”。著名藝人有喜兒等。

    西府秦腔,又名西路秦腔,因主要流行於西安以西以鳳翔為中心的陝西西府而得名。唱腔以慢板見長。明代已很興盛,至清雄踞西府。清中葉吸收“禮泉腔”與“周至腔”“康王腔”的藝術特色,出現了不少連臺本戲。並向西擴散至今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

    南路秦腔,又名漢調桄桄,以南鄭、洋縣為中心,唱腔渾厚朴實。擴散至川北一帶,對川劇的彈戲有重要影響。

    北路秦腔即阿宮腔(又名遏工腔),唱腔翻高就低,以渭北富平為中心,擴及咸陽、渭南等地。中路秦腔,即西安亂彈。被稱為秦腔正宗。曾融合其他四路及周至腔、禮泉腔、同州腔、渭南腔諸腔。劇目豐富,藝術力量雄厚,做派細緻。從聲腔上說,清初有“秦聲派”“西調派”等;中葉有四大聲腔,即渭河以南的渭南腔、周至腔、禮泉腔,渭河以北的大荔腔。“音雖遞改,不過即本土所近者少變之”。

    從藝人的演唱風格與特長上分,則有在全國有影響的魏長生的魏派和西安的以扮相擅長的姚瑣兒派、以唱腔擅長的樊小惠派、以表演技藝擅長的申祥麟派和兼有三者之長的嶽色子派(簡稱姚派、樊派、申派和嶽派)。他們都有自己的絕技和個性特點。有如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所說:

    曲部中有三絕:有祥麟者,以藝擅,絕技也;小惠者,以聲擅,絕唱也;瑣兒者,以姿首擅,絕色也。色子姓岳名森玉,長安人,藝少不及祥麟,聲少不及小惠,色少不及瑣兒,而能奄有諸人之勝,曲部中之劉真長也。

    晚清時,又有以旦角見長、承繼魏長生流風餘韻的陳雨農的陳派;以鬚生見長、有活關公之稱的潤潤子的張派,人稱鬚生泰斗;有胎裡紅黨甘亭的黨派等等。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專業戲班子,在人民群眾中享有極高的聲譽,都為秦腔藝術的發展與繁榮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在上述各藝術流派中,除他們的創始人外,都毫不例外地擁有一批風格相近、志同道合的藝人,多者百餘人,少者數十人。如魏派的再傳弟子陳銀兒的“閨妝健服,色色可人”;楊五兒的“扮賣婆、村姑,甚是稱俏”;陳金官的“以碎步見佳,聲容真切”;王湘蘭的“以嬌取勝,得魏長生真傳”;劉朗玉的“歌音清美,每於淡處生妍,靜中流媚”;滿囤兒的“似憐似怯,傳情在無意之間為之”;於三元的狀鄉里婦人,神情逼肖等等;嶽派中的張南如、張友泉;申派中的豌豆花等。真是人才輩出。

    在藝術上的創造,更是驚人。尤其是魏長生的改“戴網子”為“梳水頭”以及“踩蹺”的創造,把秦腔表演藝術推至化境。過去秦腔旦角頭面部的化妝比較簡樸,只用黑紗包頭,他卻將其改為在鬢角貼片子、梳彩頭,這樣不僅可以根據演員的臉型去造型,而且增加了面部的美,可使觀眾看到“與婦人無異”的面部,造型之美令人歎為觀止。踩蹺的運用,也有利於男旦碎步腰姿的訓練和舞態的婀娜多姿。有如清人楊懋健所說:

    俗呼旦角曰包頭……今則俱梳水頭,與婦人無異。聞老輩言:歌樓梳水頭、踩蹺二事,皆魏三作俑,前此無之。故一登場,嘆為得未曾有,傾倒一時。

    這一造型不僅為男子扮旦色的改變面型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也影響了後世其他所有地方戲曲劇種的旦色化妝。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就說:“他(魏長生)的化妝梳水頭,給予旦行很大影響,而他的藝術風格,一直貫串到今天的老藝人於連泉(小翠花)先生身上。”其他如表演技巧與特技方面的“三鞭子”“三杆子”、甩梢子、耍翎子、耍牙、吹火、鞭掃燈花、血彩等等,都得到長足的發展。中國近一兩個世紀的“秦腔熱”,也正是形成於這一歷史時期,而且不斷升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款洗面奶一款辣眼睛,一款不辣眼睛,那款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