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牛大浪

    一篇文章,要想取得成功,成功地扣住讀者的心,人物和題材的選取顯得尤為重要。

    我認為在微型小說中,要評價作品的優劣,不是看作品是否給讀者一種閱讀後的快感,而是是否使讀者有一種因閱讀後而有的帶有理性的思考。

    最近有幸閱讀了馮驥才老師的《俗世奇人》,我認為其中的人物及題材的選取和其反映的問題都有其獨到之處,真的能使讀者有一種理性的思考。

    《俗世奇人》是馮老師的代表作之一,書中的一系列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各行各業的代表人物,從他們的故事中能看到當時社會的情景從而給人予思考。

    有這樣的一句話:碼頭上的人,不強活不成;一強就會生出各種空前絕後的人物。

    書中的人物就是這樣的例子,雖然平凡,但是卻都是代表。

    書中的正骨醫蘇七塊看病前必先收取七塊銀洋;粉刷匠刷子李幹完活全身不沾一點白點;泥人張從腳底下取一塊泥巴單手捏出活人嘴臉;造假畫的黃三爺以假亂真耍得行家丟了飯碗,等等,這些都是聽起來神乎其神但實際上是實實在在的人物。

    在這裡我想以蘇七塊這個人物為例子,著重就馮老師作品反映問題的風格及其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分析一下。

    首先看一下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馮老師祖籍浙江,生於天津,他對民間的藝術和地方風俗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其作品中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歷史見長,天津的悠久歷史文化使得馮老師作品中的人物有多樣化和形象化的特點。

    馮先生一改以前只用現實主義的傳統手法來反映和描繪現實,而是努力嘗試將現代主義各派的一些有益的東西融合於現實主義中,從而使得作品有更深的底蘊。

    我們以蘇七塊這個人物為例子,分析一下其內心的世界及其反映的現實主義世界。

    蘇七塊治病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看病前一定要先收七塊銀洋,否則就不看病。

    有個窮人來看病,因為沒有七塊銀洋,蘇七塊沒有給他看病,蘇七塊的朋友看不過眼,就偷偷給了窮人七塊銀洋,蘇七塊就給那窮人看了病,等窮人走後,蘇七塊就給回那些錢他的朋友,說到:“有句話,還得跟您說。

    您別以為我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這規矩不能改!”從這個人物的語言,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社會情況,那是一個苦難的社會,每一個有才華的人都怕陷入那混亂的社會中去,所以就把自己封鎖起來,立一個自己的行規出來,與社會相隔絕,這是當時的一個縮影,這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弊病,事事都以自己的利益在先,沒有一種大局的觀念,很多時候這就是一個民族被捱打的原因所在,愚昧的社會只會帶來的愚昧的人們。

    在這篇文章中,馮先生反映的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現象,而是透過對人物的那種封閉心態的描寫,深刻揭示了在非常環境中人們的心靈的扭曲和畸形狀態。

    馮先生是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緻的描寫而發掘出生活的底蘊,體味人生的滋味。

    他曾經在《小說觀念要變》一書中說到:“小說的觀念的變革的文學發展的必然。”到底是什麼促使其觀念的改變呢?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那一時期的文學中小說的思想潮流,“小說演變到上世紀以來,一部分作家注重自己的角度,常常藉助主人公的聯想、思維、意識、情緒活動,展開人物的內心天地,大千世界也透過這面有主觀色彩的內心鏡子反映現實。”(參考《傲徠峰的啟示》)正因為如此,使得馮先生的小說的特點更加明顯,即非常重視人物的心理刻畫,或者說是心靈的探索,他對其筆下的人物(大多數都是知識分子)的心靈有深刻的瞭解,而且善於為我們揭示它們之間的矛盾、變化和奧秘。

    這種從主觀角度寫世界的方法,是一種“心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一個人物的成功朔造,離不開特殊環境的烘托。

    蘇七塊的成功朔造,透過一個人在混亂的時期的心態的描寫,大而反映大社會大民族的弊病,給中華民族敲響了警鐘。

    蘇七塊這個人物的成功朔造,就是透過人物之間的矛盾反映整個社會問題、民族問題,我認為這就是文章的成功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肺大泡吃什麼食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