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紀健康

    中醫治病,主要是依據理、法、方、藥相結合的一套醫療方法。一般人認為從這四個方面來認識中醫的面貌,循序漸進,從而理解中醫的特點和掌握中醫的治病規律,這是學習中醫比較正確的方法。當然也有一些人主張倒著學,即先學藥在學方後學法最後學理,我認為這樣就只能死記硬背了,學習的人如果不感興趣會苦不堪言!

    本人28歲開始學養生,30歲能開一些經方,如今38歲對一些確診的慢性病可以手到擒來,尤其對心臟病頗有研究。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1、學習中醫從養生學開始

    如今據統計,中國有95%的人處於亞健康或生病天天吃藥狀態。其實所謂的亞健康和一些常見的小病,如果懂得養生是可以提前預防的。平時就很注重養生,讓身體隨著季節轉換走,基本感冒都不會找上門。中醫的養生學包含著一些病理,學起來輕鬆愉悅,即學即用。

    2、學習中醫從自己最感興趣的開始

    母親五十多歲時查出高血脂,後一直服用了三四年降血脂的藥。有一天她打電話告訴我說,她現在胸口痛,一天發作好幾次,晚上幾乎睡不好,白天也沒什麼胃口,縣醫院檢查說是冠心病,治了三個月也不見好轉,讓我們將來不要管她了。其實這個時候我已經學到心臟病是如何來的,母親的冠心病即使長期服用降血脂的藥造成的。以前不懂中醫,給她買了很多降血脂的藥,現在不能再錯了!於是我把金貴和倪海廈老師關於心臟病的影片學習了十幾遍,給母親設計中藥處方,先開的是炙甘草湯,母親喝了一付說胃口好了,人的精神也好了,胃口也開了,胸口痛的次數很少了。服用十付,大約半個月就下地乾重體力活了。勞累后冠心病又發作了。我聽一些國醫大師講,冠心病只能控制,帶病生存。後來自己設計一張中藥方子,裡面有桂枝、丹皮、桃仁等十四五味中藥,母親第一次服用晚上就能睡得好,堅持服用三個月沒有發作。前年去縣醫院檢查,醫生說母親沒有冠心病了!

    3、學習中醫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學而不用則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的學習才是比較踏實的,而且越來越有興趣。所以在學習中醫基本理論時,多舉常見疾病的例項來加以說明,以便一邊學一邊聯絡實際。我本人是先讀的《黃帝內經》,隨後依次是《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現在又備《萬病回春》,如今看病不求人,醫保賬戶基本沒有動過。

    這些年我還堅持每天看一些健康和中醫方面的文章與書籍。學習任何一門學問,都要下一番功夫,學中醫當然不例外。無論全面學或學一科和一種病,都不能離開理法方藥,但是不必看得太難,也不可估計得太簡單,只要循序漸近,由入門而提高,終會學有所成。

  • 2 # 史金鰲18596792161

    中醫是一門十分有技術含量的學科,如果想快速入門,也是不容易做到。本人是自學中醫的,對各種疑難雜症,彼有成見。首先弄清發病的根本原因,同時弄清藥用效果,這是快速入門的主要方法,理論是指導靈話掌握診病、立法、用藥法寶。還有很多技巧是書上找不到的,那就是經驗的總結。

  • 3 # 幕後老牛

    這個問題應該從中醫入門說起。

    首先要掌握好基礎性的知識,認真閱讀有關中醫的名著,及其名著解讀錄。才能真正的認識中醫藥。

    古代人與現代人是怎樣使用中醫藥,如何掌握中醫藥,理,法,方,藥的具體操作流程是如何進行的。

    熟讀醫書,掌握好診斷學,才能用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辯解疾病的性質,這是理。熟讀病理學,才能夠了解疾病的演變過程,才能瞭解什麼是法。熟讀方劑學,才能知道什麼叫處方,熟讀藥理學,才能知道什麼是藥。熟讀藥動學,代謝學,才能知道怎樣選擇藥物等等。

    關於中醫藥學,傳承千年,各種學科均有細緻分類,內,外,婦,兒各科都有聯絡,又有分別論述,厲代名著均有高論,需要熟讀並做到了解與掌握。

    只有學好還不行的,必須要掌握好,才能夠發揮中醫藥,應用中醫藥。由此可見,上臨床服務病患者,是需要有過硬的本領,才可以勝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美國男足的成績相對來說不太好呢,同樣的一片土地女足卻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