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有三處出處:
其一,是《史記·齊太公世家》,原文是:於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
其二,是《史記·管晏列傳》,原文是: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其三,是曹操的詩歌《短歌行·其二》,原文是:
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隆。崇侯讒之,是以拘繫。
後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敘其美。齊桓之功,為霸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圭瓚,秬鬯彤弓,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有三處出處:
其一,是《史記·齊太公世家》,原文是:於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
其二,是《史記·管晏列傳》,原文是: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其三,是曹操的詩歌《短歌行·其二》,原文是:
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隆。崇侯讒之,是以拘繫。
後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敘其美。齊桓之功,為霸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圭瓚,秬鬯彤弓,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