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熊173806239

    建安十九年,龐統隨劉備取成都時圍困雒縣(今四川廣漢市),攻城途中經過鹿頭山(今德陽市羅江區白馬關)時被伏兵流箭射殺,時年36歲。

    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后任命馬良(馬謖之長兄)為侍中,並跟隨劉備伐吳,死於夷陵之戰中(即火燒連營),年僅36歲。

    建安二十四年秋,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兩年後,法正病逝,終年45歲。

    綜上所述,龐統和馬良均死於戰場,只有法正屬於正常死亡(史記上並未說明死因),因此不能簡單地說他們都很短命。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人的平均壽命遠低於今人。

  • 2 # 約定9521

    臥龍,鳳雛得其一人可安太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劉備著四個月都得到了,但上天給他開了個大玩笑。鳳雛,孝直英年早逝。外加一個馬良。逝也,命也。上天待劉備不公,既然這傑出的人才你都送給劉備了,為何又匆匆收回。鳳雛是在進取益州的路上這雒城下不流矢所中,不治身亡,一身的本領未得施展,確先向泉臺涕夜鷹,劉備哭龐統,都哭出血了,若龐統不死,荊州也不會失去還連帶著關羽父子丟了命。法正堪稱軍事奇才,謀略只在諸葛之上,在法正的策劃下,劉備用了兩年的時間奪取了漢中,將蜀漢的大門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蜀漢若失漢中,則江山不保,姜維擅自改變魏延的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導致蜀漢的滅亡,法正此人有個缺點,就是好酗酒,結果酒精中毒而亡,他的離去,使蜀漢失去一位棟樑,劉備為此不吃不喝。法正歿年只有四十五歲,令人痛惜,至於馬良則是死在夷陵之戰中,終年三十六歲,夷陵慘敗後,劉備抑鬱成疾,在白帝城歸天,他的興復漢室之夢終成空,他是都是一代梟雄,他們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 3 # 邏輯分析師

    這根劉備和蜀國的勢力擴張脫不開關係。

    建安209年,劉備擔任荊州牧的時候龐統成了其手下的一個縣令(三國演義講是在張飛試探之後才被重用),還因為政績不佳慘遭免職,後經諸葛亮、魯肅的推薦得到重用。馬良也是在劉備當荊州牧的時候被劉徵召為州從事,馬良本來名氣不小,在馬氏五常中首屈一指。法正原本是劉璋的手下,善奇謀,才名不在程昱、郭嘉之下,是在劉備攻打西川之戰中收為麾下的。

    法正36歲跟了劉備,效力9年,死時45歲。龐統31歲跟了劉備,效力4年,死時36歲。馬良23歲跟了劉備,效力13年,死時36歲。龐統的短命與馬良一樣,都是在作戰中被殺死,法正則是勞心勞累過度而死。

    這三個謀士都是在劉備帶領兵民開疆破土的征途上死去的,與曹操、孫權的基業不同,蜀國勢力版圖確定的最晚,是手下謀士將領一點點打下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荊州立足之後,下西川、取漢中,從三國之中最小的一方到最後三分天下,過程的艱辛與孫曹的基業本來就大不同。

    先看一下三國的版圖變化:

    隨著勢力的擴大,兵力不足以馭其域的缺點逐漸顯現,《三國志》記載:“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龐統身為中郎將,本該在劉備左右,卻因將力不足,死在帶兵的路上,此為其因。馬良與龐統一樣,在夷陵之戰中兵敗被殺。

    一個國家的一步步強大需要付出太多的心血,當時劉備入主西川之後,放任士兵搶掠,引起了嚴重的民憤,整個益州一片混亂。處理這些事情的人,不是劉備自己,而是手下謀士們,當時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伊籍五人,一起起草《蜀科》,制定律法。但是他們也並非僅負責此事,彼時,法正還要為謀取漢中之事操勞,劉巴還需要為劉備起草各類詔書,諸葛亮還要管理後勤,肅清吏治,等等。法正不像諸葛亮年紀輕,當時的40多歲的時候類似於現在的60歲,試想一下60歲的人每天操勞這麼多事情,不累死才怪。

    總的來說,作為謀士,得不到像曹操那樣的安全保障(不然徐庶怎麼會跟曹操),而且政務又那麼多,而國家又一直在擴張,蜀國謀士們的短命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在荊州未失之前,的確是三分天下,而到了夷陵之戰時不如說魏:蜀:吳=4:2:4,國家之事何其艱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理想中的夏天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有哪些夏天的場景讓你印象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