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Conjecture)
是不是所有的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的呢?
這個問題是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於1742年6月7日在給大數學家尤拉的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稱作哥德巴赫猜想。同年6月30日,尤拉在回信中認為這個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無法證明。從此,這道數學難題引起了幾乎所有數學家的注意。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為數學CROWN上一顆可望不可及的“明珠”。“用當代語言來敘述,哥德巴赫猜想有兩個內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數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數的猜想。奇數的猜想指出,任何一個大於等於7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的和。偶數的猜想是說,大於等於4的偶數一定是兩個素數的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與潘承洞》)
哥德巴赫猜想貌似簡單,要證明它卻著實不易,成為數學中一個著名的難題。18、19世紀,所有的數論專家對這個猜想的證明都沒有作出實質性的推進,直到20世紀才有所突破。直接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們採取了“迂迴戰術”,就是先考慮把偶數表為兩數之和,而每一個數又是若干素數之積。如果把命題"每一個大偶數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記作"a+b",那麼哥氏猜想就是要證明"1+1"成立。
1900年,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希爾伯特,在國際數學會議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為23個數學難題之一。此後,20世紀的數學家們在世界範圍內“聯手”進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壘,終於取得了輝煌的成果。
到了20世紀20年代,有人開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爵用一種古老的篩選法證明,得出了一個結論:每一個比6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9+9)。這種縮小包圍圈的辦法很管用,科學家們於是從(9十9)開始,逐步減少每個數里所含質數因子的個數,直到最後使每個數里都是一個質數為止,這樣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證明了“9+9”。
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Rademacher)證明了“7+7”。
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證明了“6+6”。
1937年,義大利的蕾西(Ricei)先後證明了“5+7”,“4+9”,“3+15”和“2+366”。
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證明了“5+5”。
1940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證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證明了“1+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數。
1956年,中國的王元證明了“3+4”。
1957年,中國的王元先後證明了“3+3”和“2+3”。
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和蘇聯的巴爾巴恩(BapoaH)證明了“1+5”,中國的王元證明了“1+4”。
1965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和小維諾格拉多夫(BHHopappB),及義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證明了“1+3”。
1966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1+2”[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大偶數=素數+素數*素數或大偶數=素數+素數(注:組成大偶數的素數不可能是偶素數,只能是奇素數。因為在素數中只有一個偶素數,那就是2。)]。
其中“s+t”問題是指:s個質數的乘積與t個質數的乘積之和
20世紀的數學家們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採用的主要方法,是篩法、圓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數學方法。解決這個猜想的思路,就像“縮小包圍圈”一樣,逐步逼近最後的結果。
由於陳景潤的貢獻,人類距離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後結果“1+1”僅有一步之遙了。但為了實現這最後的一步,也許還要歷經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有許多數學家認為,要想證明“1+1”,必須透過創造新的數學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Conjecture)
是不是所有的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的呢?
這個問題是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於1742年6月7日在給大數學家尤拉的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稱作哥德巴赫猜想。同年6月30日,尤拉在回信中認為這個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無法證明。從此,這道數學難題引起了幾乎所有數學家的注意。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為數學CROWN上一顆可望不可及的“明珠”。“用當代語言來敘述,哥德巴赫猜想有兩個內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數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數的猜想。奇數的猜想指出,任何一個大於等於7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的和。偶數的猜想是說,大於等於4的偶數一定是兩個素數的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與潘承洞》)
哥德巴赫猜想貌似簡單,要證明它卻著實不易,成為數學中一個著名的難題。18、19世紀,所有的數論專家對這個猜想的證明都沒有作出實質性的推進,直到20世紀才有所突破。直接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們採取了“迂迴戰術”,就是先考慮把偶數表為兩數之和,而每一個數又是若干素數之積。如果把命題"每一個大偶數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記作"a+b",那麼哥氏猜想就是要證明"1+1"成立。
1900年,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希爾伯特,在國際數學會議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為23個數學難題之一。此後,20世紀的數學家們在世界範圍內“聯手”進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壘,終於取得了輝煌的成果。
到了20世紀20年代,有人開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爵用一種古老的篩選法證明,得出了一個結論:每一個比6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9+9)。這種縮小包圍圈的辦法很管用,科學家們於是從(9十9)開始,逐步減少每個數里所含質數因子的個數,直到最後使每個數里都是一個質數為止,這樣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證明了“9+9”。
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Rademacher)證明了“7+7”。
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證明了“6+6”。
1937年,義大利的蕾西(Ricei)先後證明了“5+7”,“4+9”,“3+15”和“2+366”。
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證明了“5+5”。
1940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證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證明了“1+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數。
1956年,中國的王元證明了“3+4”。
1957年,中國的王元先後證明了“3+3”和“2+3”。
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和蘇聯的巴爾巴恩(BapoaH)證明了“1+5”,中國的王元證明了“1+4”。
1965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和小維諾格拉多夫(BHHopappB),及義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證明了“1+3”。
1966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1+2”[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大偶數=素數+素數*素數或大偶數=素數+素數(注:組成大偶數的素數不可能是偶素數,只能是奇素數。因為在素數中只有一個偶素數,那就是2。)]。
其中“s+t”問題是指:s個質數的乘積與t個質數的乘積之和
20世紀的數學家們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採用的主要方法,是篩法、圓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數學方法。解決這個猜想的思路,就像“縮小包圍圈”一樣,逐步逼近最後的結果。
由於陳景潤的貢獻,人類距離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後結果“1+1”僅有一步之遙了。但為了實現這最後的一步,也許還要歷經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有許多數學家認為,要想證明“1+1”,必須透過創造新的數學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