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yw1953
-
2 # 戚廣崇男科
去年五月在青海,到了黃河上游貴德,看到清澈的黃河水,這裡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稱喻。
青海屬於青藏高原,過了青藏高原就是黃土高原,是不是黃土容易崩塌分解,這樣就形成了混濁的黃河。我的想法對不對?這是我當時拍的黃河貴德清澈的河水。
-
3 # 峽谷幽蘭
主要原因是黃河上游的自然生態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其次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的形成,雨量分佈的改變,水土大量流失。其後果是黃河流徑可能頻繁的改變,漫堤,並嚴重威脅中下游的工農業生產和生活。
-
4 # 心靜如水似鏡
我認為,黃河的泥沙含量,主要是黃河流域的土質,而不是氣候與植被。
如果說是氣候與植被,那麼黃河的泥沙含量會更高。
因為黃河流經區域是沙塵的降澱區,所以才有黃土高原。沙塵降澱形成的黃土高原,土質松而厚,遇到雨水沖刷,被大量帶走。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就是這樣形成的。雨水量越大,沖刷越厲害。
從考古發現來看,歷史上黃土高原一帶降水量比現在要大得多,中原及華北平原、江淮平原的形成,主要由此而來。
-
5 # 綜改1
黃河與長江兩位母親河的利與弊是互補的!也就是把兩個無窮大的負數(災難)變成兩個無窮大的正數(偉大作用)一一一十億畝旱澇保收的耕地十……!
一長江水取代黃河水:
把三峽工程每年攔截下來的超千億立方米洪水從金沙江上游和巫山大寧河兩個地方調往西北和丹江口水庫送往大華北,把黃河的全部水和沙留在中上游,調往西北!
二長江水取代黃河水:
把長江洪水用在渭河和黃河下游沖刷下游泥沙到渤海灣,變地上河為地下河,三十年後恢復渤海灣到西安的航運!
三長江水取代黃河水:
長江上游洪水全線自流到華北平原,取代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大幅度降低調水成本價,灌溉大華北耕地旱澇保收!
四長江水取代黃河水:
沖刷黃河下游泥沙到渤海灣,新增上千萬畝旱澇保收的耕地,如果把渤海灣修建成內陸淡水湖,還能夠每年節約八百億方洪水支援兩蒙耕地旱澇保收!
五是從長江上游調走了超千億方洪水以後,把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標準從現在的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億一遇!
六是支援漢江水灌溉全流域的耕地旱澇保收,並恢復中下游的航運!
配套工程:
一是在大西北開發二十萬平方公里戈壁灘太陽能發電站!
二是把大西線紅旗河工程的調水量調增到每年一千五百億立方米!
結局:利用長江為代表的姐妹河根治黃河,富民強國!
-
6 # 趙建明Zhao
這是氣候和地理條件所造成的。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植被茂密的南方地區,沿途彙集了眾多的支流,不僅含沙量少,而且水量豐富。上游利於水利開發,可建大型水電站,改善航運條件,起到發電、灌溉、防洪、錯鋒的作用,中下游利於航運,沿岸可建碼頭、城市,促進物流和經濟發展。黃河處於乾燥的北方,流經黃土高源,植被稀疏,地表蓄水功能差,水土流失嚴重。所以,形成了地上懸河,不利於航運。卻在出海口造就了黃河三角洲,增加了陸地。長江、黃河都是中國的重要河流,集聚了大量的人口,是國家重要的製造業和糧食生產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應當根據各自特點,更好地開發、保護、利用,造福千秋萬代。
-
7 # 澹奕
這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還是隨便信口開河?
用目前長江黃河的徑流量與輸沙量情況進行對比:
長江多年平均徑流量9600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為1.56億噸;
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580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為1.08億噸。
可以明顯看出,長江的徑流量的確要遠遠多於黃河,超過黃河的16倍,而輸沙量方面,黃河多年來輸沙量銳減,長江的輸沙量早已超過黃河。
說起黃河,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其渾濁,的確,黃河就是因為河水泛黃渾濁,所以得了這個名字,不過黃河並非一直都這樣。
在上古時期,黃河被稱作“大河”、“河水”,無論是《尚書》還是《左傳》,先秦時代大多數的典籍記載裡的黃河,河水都很清澈的,孔子言其“色白,若天河之水”。
然而,黃河流域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流域內千百年的砍伐耕種與人口增長,導致了生態了破壞,水土流失之後,黃河因此渾濁。
漢朝開始,原本的“河水”稱呼逐漸被“黃河”所取代,除了上游一小段之外,中下游絕大多數地方的河水都已經相當渾濁,而且含沙量越來越大,號稱“一碗黃河水,半碗都是沙”。
相較於黃河,長江是另外一條母親河,在古代長江被稱作“江水”,與當時被稱作“河水”的黃河並稱,不過上古時期的長江流域,很長時間內開發都比較有限。
長江流域地處亞熱帶,流域之內土壤溼潤黏重,並不容易進行耕種,而且古時候的長江周圍都是極其茂盛的森林,充滿各種危險,因此長期人跡罕至。
從晉朝衣冠南渡,直到兩宋時期長江流域的人口與經濟才開始全面反超黃河流域,只不過長江流域自然環境相對比較好,受損程度比黃河流域小很多。
長江無論長度還是水量都遠超過黃河,因此含沙量也非常大,只不過黃河流域因為環境受損水土流失太重,使得黃河的輸沙量在過去長期多於長江。
長江的水量遠超黃河是氣候決定,非常正常從長度來看,長江是亞洲最長河流,黃河緊隨其後,然而長江的多年平均徑流量高達9600億立方米,可黃河僅有580億立方米,甚至比不上福建的閩江。
通常,決定河流水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在於補給方面,大型河流的源頭都不是很大,甚至是涓涓細流,而在流淌過程中得到大量補充,才能成為大河。
黃河流域多位於溫帶季風氣候區與溫帶大陸氣候區,相較而言流域內降水量比較有限,不僅如此,黃河流域的年蒸發量還比較驚人,有些地方降水還不夠蒸發量損耗。
與黃河相反,地處亞熱帶的長江大多數地區降水都比較充沛,而且長江的支流更多,集水區更加細密,加上比較溼潤,水量自然更加豐富。
以往的黃河,輸沙量的確驚人,也的確曾長期超過徑流量遠高於自己的長江,可近年來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黃河的輸沙量驟減。
巔峰時期,黃河年輸沙量達到令人瞠目的17億噸,而長江當時的年輸沙量也才3億噸上下,而今長江黃河輸沙量均在減少,但黃河的減少幅度尤其明顯。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並不複雜:
第一,水利樞紐運轉,調水調沙;第二,生態環境的改善;第三,長江的輸沙量理論上本就應該高於黃河。水利樞紐因素
長江與黃河流域,長久以來都興建了眾多的水利樞紐,除了水力發電之外,水利樞紐還有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調節水量與水中泥沙,尤其是黃河流域。
眾所周知,黃河水量不多,但是黃河徑流量的季節變化非常劇烈明顯,汛期水量驚人,而枯水期水量又少得離譜,甚至曾多次出現過斷流現象。
水利樞紐的存在,就是要在洪峰時積蓄水量,在需要水的時候放水,而在調水的同時,各大水利樞紐也在極大調節著河流之中的泥沙量。
黃河流域大多數的水利樞紐,都具備大規模調節泥沙的功能,這些水利樞紐攔住了泥沙,以便於清理,不至於下游河床不斷太高,使得輸沙量減少。
生態環境恢復改善
正如前文所言,四五千年前的黃河並非現在的模樣,那時候的黃河流域水草豐美山林遍佈,甚至直到戰國時代,河南與山東境內的黃河沿岸還有野象犀牛出沒的記載。
原本的黃河,應該是一條清澈的大河,之所以渾濁就是因為環境的破壞,而當環境得以改善的時候,曾經的黃河自然也會恢復最初的面貌。
從上世紀中期開始,黃河流域各地開始展開植樹造林活動,尤其在八十年代以後開始進入全面的高峰,大規模退耕退牧,還林還草,黃土高原逐漸開始變綠。
植被覆蓋率急速上升,自然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進入河水之中的泥沙由此急劇減少,黃河開始變得清澈,其含沙量猛然下降,目前已低於長江。
黃河本該更加清澈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河流的輸沙量往往是徑流量越大輸沙量越多的,長江的輸沙量巨大很正常,真正異常的是黃河。
即便是全球最大河流亞馬孫河,其所處之地人煙稀少,但因其徑流量實在驚人,所以每年被其裹挾入海的泥沙仍舊驚人,黃河水量太少,按理不該有如此大量的泥沙。
其實以黃河的水量,每年被其帶到海里的泥沙並沒有多少,其含沙量之所以那麼雷人,主要還是在於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太甚,渾濁的黃河是異常的。
長江的年徑流量超過黃河十幾倍,其輸沙量巨大也是正常的,至少比正常的黃河要高很多,如今黃河的輸沙量低於長江是恢復正常狀態而已。
黃河不斷變清澈的後果古代有個詞叫做“海晏河清”,這裡的“河”說的就是黃河,在很多的典籍之中,都記載過黃河突然變清澈的事情,從多數角度來看,黃河變清自然是好事。
無論長江還是黃河,變得清澈,泥沙量減少,都是流域內生態環境得以巨大改善的證明,環境變好當然是大好事。
不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其實河流驟然變清澈,也有些問題,尤其是在黃河流域,比如近年來黃河三角洲因為黃河泥沙量劇減,擴張速度明顯放緩。
原本沒什麼,關鍵在於黃河入海衝擊上千年,突然減少,使得大量海水開始倒灌,侵蝕黃河三角洲與沿海地區的地下水,造成土地與地下水鹽鹼化。
這樣的現象在長江入海之處比較輕微,原本長江巨量的泥沙,導致崇明島的形成與擴大,而今長江含沙量劇減,崇明島的成長速度明顯放緩。
長江比之於黃河有個明顯的優勢,那就是長江的水量巨大,雖然泥沙含量減少,但是因為長江充沛的徑流量,使得海水也沒那麼容易倒灌侵蝕沿海地區。
除此之外,渤海與長江口附近的漁場,過去都依賴於兩條大河帶來的泥沙餌料吸引魚群,如今本就已經不多了的魚群,也因此規模更加減少,漁場開始萎縮。
但無論如何,長江與黃河開始變得清澈,周圍的土地開始變得更加綠色,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是個大好事,好處要遠遠大於問題。
回覆列表
先說徑流量的差異,需要糾正並非是六倍而是16倍左右(9600億立方米/年;596億立方米/年)。關於徑流量,它主要與流域面積和氣候條件有關。氣候條件決定流域的降水量和蒸發量。若蒸發量差異不大,就取決於降水量的差異。與黃河相比,長江流域流域面積相當兩倍半(180/75),流域內又以溼潤區為主,降水豐富,蒸發相對較少,故徑流量要大的多。
再說輸沙量的差異。河流的輸沙量取決於流域內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重點是氣候、植被、土質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氣候與植被覆蓋率。
長江流域位於南方,溼潤去為主,植被覆蓋好,水土流失相對較弱,由於山區較多,可耕地少,土質山比重小,山區的人口亦較少,對植被破壞少,這樣綜合看,匯入河流的泥沙就少。
位於北方的黃河流域半乾旱、半溼潤區地區廣,這對產生水土流失作用很大:降水少,水分條件差,植被覆蓋就差,而且降水很不穩定,更多的降水集中夏季的七、八月,此時又多以暴雨形式出現,使得其它時間降水更少,而暴雨沖刷厲害。還有黃土高原面積大,土質深厚疏鬆,人類活動歷史久,強度大,對植被破壞強度大,失去植被保護,每逢暴雨,坡面徑流形成快 ,泥沙俱下,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黃河八九成泥沙來源於此。
關於黃河輸沙量大的危害,就中游說,水土流失造成水肥分丟失,地表千溝萬壑,土地貧瘠。到了下游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洩洪不暢 極易氾濫,決口成大災。而且興修水庫等水利設施難度極大。正因為如此,對位於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東部尤其華北地區人民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