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以笙丶丶

    五十年代前後,逢節日時,或是新婚出嫁時,婦女的頭飾比較講究。往往女子頭上要插簪花。簪花有絨花、珠花、絹花等品種,簪於髻上、鬢角上,也有滿頭簪花者。少女,則於端午節時簪艾、簪石榴花。

      漢代以後,簪花之俗在婦女中歷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為時令鮮花。如:茱萸:梁簡...一般情況,春天多簪牡丹、芍藥;夏天多簪石榴花、茉莉花;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也有簪宮花的,宮花是用羅、絹、通草等原料製成的。節令不同,所簪花不同

      宋元時期居住在中國的阿拉伯婦女的服飾,宋人莊綽《雞脅編》載:“廣州波斯婦,繞耳皆穿六帶環,有二十餘枚者。”元時回回人,喜穿頭篷、纏頭或蓋頭,婦女用頭袖作蓋頭布,喜用珠翠裝飾,與中世紀阿拉伯人裝飾無異。也不見有簪花圍的記載。說蟲尋埔女簪花圍是宋元時期阿拉伯人遺留下來的風俗也是難以令人信服。

      其實,以鮮花簪首作為一種民俗事象,早在漢代已經出現。四川成都楊子山西漢墓出土的女俑,就在髮髻正中插一朵碩大的菊花,菊花兩旁還依附數朵小花。

      漢代以後,簪花之俗在婦女中歷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為時令鮮花。如:

      茱萸:梁簡文帝(茱萸女)詩:“茱萸生狹斜,結子夏御花。遇逢纖手摘,濫得映鉛華。雜與鬟簪插,偶逐鬢細斜。”

      薔薇:(梁)劉緩《看美人摘薔薇》詩:“釵邊爛熳插,無處不相宜。”梅花:(梁)鮑泉《詠梅花》詩:“可憐階下梅,飄蕩逐風回。度簾拂羅幌,縈窗落梳臺。乍隨纖手去,還因插鬟來。”石榴:梁簡文帝(和人渡水)詩:“婉婉新上頭,湔裾出樂遊。帶前結香草,鬟邊插石榴。”杏花:(唐)朱揆《釵小志》:“阮元姬插鬢用杏花。”

      棠利:(唐)元稹《村花晚》詩:“三春已暮桃李傷,棠梨花白蔓菁黃。村中女兒爭摘將,插刺頭鬢相誇張。”玫瑰:(五代)李建?《春詞》:“折得玫瑰花一朵,憑君簪向鳳凰釵。”茉莉:《燼宮遺錄》:“後喜簪茉莉,坤寧有61餘株,花極繁。每晨摘花簇成球,綴於鬟髻。”

      一般情況,春天多簪牡丹、芍藥;夏天多簪石榴花、茉莉花;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也有簪宮花的,宮花是用羅、絹、通草等原料製成的。節令不同,所簪花不同:

      上元夜,“婦人皆載珠翠、鬧娥、玉梅、雪柳。”“鬧娥”,剪綵做成花或蛺蝶、蟲的形狀。“玉梅”,以白絹做成的梅花。“雪柳”,以絹花裝簇的花枝。

      端午節,“茉莉盛開,城內外撲載朵花者,不下數百人。”

      立秋,“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

      重陽節,“都人是日飲新酒,訊萸簪菊。”

      除了婦女簪花,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的現象,到了宋朝已日益普遍,而且還成為某些典禮的儀節。

      《宋史·輿服志》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迴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可見當時參加重要典禮的百官及隨侍人員都要簪花。

      在民間婚儀中,按照宋朝婚俗,新郎可以“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勝即花勝,古代的一種首飾。

      宋朝朝廷宴會,“嘗以春秋之季仲及聖節、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所至設宴,惟從官預,謂之曲宴。”皇帝要給群臣賜花,由中使為之插戴。朋友之間的便宴也可以簪花。如果遇到國家大災之年、瘟疫、忌辰等,則不可以簪花。

      簪花除了有審美之外,還有避邪的象徵意義。“茉莉花能驅鬼,戴上菊花能長壽”等。

      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在泉州高甲戲《桃花搭渡》的唱詞中有“四月圍花圍,一頭簪兩頭重。”泉州地區的惠安洛陽、南安豐州、晉江河市、雙陽,很多婦女至今還保持“簪花圍”的風俗。

    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4-09/21/content_1367636.htm

      查到了這些,可能意思是想死的美麗從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蒸饅頭時為什麼上面有一小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