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
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裡派督郵來了解情況。
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
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2、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包括今遷安市、灤縣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兒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去世後,叔齊出走,欲讓位給兄長伯夷。
伯夷也不願作國君而逃避。後來二人在路上相遇,聞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養老幼,深得人民擁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繼位而擁兵伐紂,他們認為諸侯伐君以為不仁,極力勸諫。
武王不聽,決意滅商。伯夷、叔齊對周武王的行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採野果為生。
3、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在獄中曾收到女兒柳孃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但文天祥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
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場的那天。監斬官問他:“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
他又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
4、于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公元1449年,瓦剌侵略軍席捲南下,明英宗偏聽全無軍事常識的太監指劃,結果土木堡一戰,明朝最精銳的三大營,共約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做了階下囚。
于謙帶領22萬大軍,堅守京城,大破瓦剌軍。1457年正月,英宗南宮復辟成功,登上皇位之後第一件事便是要清洗忠於弟弟代宗的一干大臣,首先被殺的就是兵部尚書于謙。
給他定下的罪名是“意欲謀反”。于謙遇害之日,悲憤滿腔的北京百姓,佇立街頭,含著眼淚,默默地為忠良送別。于謙被殺,抄家時發現“家無餘資,蕭然僅書籍耳”。
只有正屋鎖得嚴實,開啟來看,都是皇上賜給的蟒袍、劍器。明萬曆年間,于謙終於得到昭雪,被追諡為“忠肅”。
5、阮籍:傲然獨得,任性不羈
阮籍的父親阮瑀曾任曹魏丞相,為“建安七子”之一。阮籍本人以瀟灑和不拘禮節而出名。太尉蔣濟聽說阮籍“俊而淑悅,為志高”,準備證闢阮籍做自己的椽屬。
阮籍聽到訊息,就寫了一封《奏記》,親自送到洛陽城外的都亭,請吏卒轉呈蔣濟。《奏記》中說自己才疏學淺,出生卑微,難堪重任,婉言表示謝絕。後勉強就任,但是不久即告病辭歸。
曹爽召他為參軍,但他報病不出。後來曹爽被殺,司馬懿召他為從事中郎,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續用他為從事中郎。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心懷不滿。
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
鍾會是司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問阮籍對時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辦法獲免。司馬昭本人也曾數次同他談話,試探他的政見。
他總是以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來應付過去,使司馬昭不得不說“阮嗣宗至慎”。司馬昭還想與阮籍聯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無法進行。
1、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
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裡派督郵來了解情況。
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
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2、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包括今遷安市、灤縣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兒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去世後,叔齊出走,欲讓位給兄長伯夷。
伯夷也不願作國君而逃避。後來二人在路上相遇,聞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養老幼,深得人民擁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繼位而擁兵伐紂,他們認為諸侯伐君以為不仁,極力勸諫。
武王不聽,決意滅商。伯夷、叔齊對周武王的行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採野果為生。
3、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在獄中曾收到女兒柳孃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但文天祥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
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場的那天。監斬官問他:“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
他又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
4、于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公元1449年,瓦剌侵略軍席捲南下,明英宗偏聽全無軍事常識的太監指劃,結果土木堡一戰,明朝最精銳的三大營,共約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做了階下囚。
于謙帶領22萬大軍,堅守京城,大破瓦剌軍。1457年正月,英宗南宮復辟成功,登上皇位之後第一件事便是要清洗忠於弟弟代宗的一干大臣,首先被殺的就是兵部尚書于謙。
給他定下的罪名是“意欲謀反”。于謙遇害之日,悲憤滿腔的北京百姓,佇立街頭,含著眼淚,默默地為忠良送別。于謙被殺,抄家時發現“家無餘資,蕭然僅書籍耳”。
只有正屋鎖得嚴實,開啟來看,都是皇上賜給的蟒袍、劍器。明萬曆年間,于謙終於得到昭雪,被追諡為“忠肅”。
5、阮籍:傲然獨得,任性不羈
阮籍的父親阮瑀曾任曹魏丞相,為“建安七子”之一。阮籍本人以瀟灑和不拘禮節而出名。太尉蔣濟聽說阮籍“俊而淑悅,為志高”,準備證闢阮籍做自己的椽屬。
阮籍聽到訊息,就寫了一封《奏記》,親自送到洛陽城外的都亭,請吏卒轉呈蔣濟。《奏記》中說自己才疏學淺,出生卑微,難堪重任,婉言表示謝絕。後勉強就任,但是不久即告病辭歸。
曹爽召他為參軍,但他報病不出。後來曹爽被殺,司馬懿召他為從事中郎,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續用他為從事中郎。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心懷不滿。
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
鍾會是司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問阮籍對時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辦法獲免。司馬昭本人也曾數次同他談話,試探他的政見。
他總是以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來應付過去,使司馬昭不得不說“阮嗣宗至慎”。司馬昭還想與阮籍聯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無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