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ku小動物

    長安更好這個說法完全是一個對中國歷史文化有充分了解和認同的人,出於對漢唐盛世的追憶和憧憬而說的。身為不懂中國歷史,又非常務實的蒙古人來說,長安是有很多缺點的。

    首先就是遠。所謂離蒙古也不遠,指的大概是離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的最南邊界不遠。

    但是離蒙古族的發源地克魯倫河上游,離蒙古國的政治中心哈剌和林,離忽必烈即位登基和營建多時的元上都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那就明顯要遠得多了。

    其次長安衰落已久,雖然還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都不錯的大城市,但是從唐代安史之亂後就已經無法支撐一個大帝國的經濟需求了。所以唐後期朝廷就不斷前往東都洛陽,為了就是能讓皇室和百官吃上飯。

    金代中都在北京,北宋都城在開封,誰都沒有選擇長安,金代先後設有一都五京,都沒有長安什麼事兒,充分說明了長安的衰落。

    實際上忽必烈定都的時候也是經過了一番考量。根據《元史》記載。忽必烈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就考慮過大本營設在哪裡比較合適。起初他覺得西北地區經濟發達,比較合適,他的大臣霸突魯說:“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驆之所非燕不可。” 霸突魯是木華黎的孫子。當初成吉思汗西征的時候,就讓木華黎攻略和經營華北,封他為太師國王,之後他的兒子和孫子們也都主要在華北地區作戰,所以對這一帶非常瞭解。霸突魯的這個建議完全是出於一個長期在當地實戰的軍事將領的看法。

    後來忽必烈在上都,也就是今天的錫林郭勒正藍旗即位稱帝。漢人文士郝經又建議:“今日於此建都固勝前日,猶不若都燕之愈也。燕都東控遼碣,西連三晉,揹負闗嶺,瞰臨河朔,南面以蒞天下。和林置一司分,鎮御根本,北京、豐靖各置一司分,以為二輔,京兆、南京各置一司分,以為藩屏。夫燕雲王者之都,一日緩急便可得萬眾,雖有不虞,不敢越闗嶺踰諸司而出也,形勢既定,本根既固,則太平可期。”

    郝經也是建議忽必烈按金朝的例子,還是以現在的北京,也就是燕京為首都。但是在哈剌和林、金朝的北京(赤峰)、豐州和靖州(內蒙古河套地區)、京兆(長安)、南京(開封)等邊境地區的重要城市設定機構,作為輔助和屏障。因此可以看到,在元初人的心目中,長安的地位大概也就邊疆重鎮,當然不能和大都和上都相比。

  • 2 # 青年史學家

    這其中包含了地理條件,內部奪權爭鬥, 長遠規劃等一些因素。

    第一點是為了削弱反對派的勢力,擺脫反對派的牽制。當時,忽必烈即位為大汗,並未按蒙古慣例,經“庫里爾臺大會”推舉,而是憑實力自立,因此引起很多貴族的反對,很多貴族並不擁護他。另外,忽必烈自1251年受命統治漠南漢地以來,針對漢人地區的特點,重用漢人,實行漢制,觸犯了蒙古貴族頑固派的利益,很多貴族反對他, 甚至發動過武裝叛亂。他決定以遷都來削弱反對派的勢力,擺脫反對派的牽制。

    第二點是統一全國的需要。忽必烈定都大都是為了以漢地為根基, 依靠漢人地方勢力的支援奪得汗位,並透過鎮壓李全之子李松濤的叛亂,鞏固了蒙古統治者和北方漢族地主的聯合。這些,都使忽必烈不能不以漢地為中心,建立起元朝的統治。第三點是燕京優越的地理位置。燕京的地勢水土,遠勝於蒙古草原。大都北連朔漠,南控中原,西擁太行,東瀕渤海,地勢優越,遼、 金兩代都選擇為京城。大都代替哈剌和林(今蒙古國額爾德尼召北),成為元朝多民族國家的政治中心。

    有了這些考慮,忽必烈就堅定了定都燕京的決心.

  • 3 # 社會我亮哥

    一是大都有定都的建築基礎;二是離蒙古不遠;三是向南可加強對漢族地區的統治。也就是說都城既要有利於統治漢人,又不能離蒙古太遠,並且還有做都城的物質條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皮屑用採樂洗也是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