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eskh26890

      小兒佝僂病是一種以骨骼生長髮育障礙和肌肉鬆弛,易驚、多汗為主要特徵的全身性疾病。其發病原因是先天稟賦不足,乳食失調,復感疾病,調護失宜,日光不足,以致脾腎虛損,骨質柔弱或畸形。  病因病理  佝僂病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症。多見於3歲以下的小兒,尤以6~12個月乳幼兒發病率最高。特別是餵養不當,又接觸Sunny太少更易發病。現代醫學認為導致本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維生素D。引起維生素D缺乏的原因是日光的照射不足;先天不足或生長過快;乳食中鈣、磷等含量太少,不能達到身體所需,特別是早期斷母乳以及小兒患各種急性傳染病、長期腹瀉、營養紊亂等均可使體內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代謝障礙,引起神經、骨胳、肌肉和造血系統的異常,尤以骨胳生長障礙最明顯。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原因為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哺養不當,從而導致脾腎兩虛,氣血不足,肌肉、骨胳失於孺養所致。常見症狀為患兒睡眠易驚,煩躁不安,食慾不振,夜間多汗,常有枕禿,方頭,囟門開大,閉合晚,肋骨有“串珠現象”,出牙遲緩,嚴重者有雞胸,腿部呈“O”型或“X”型等。  常見原因一、維生素D供應不足。嬰兒膳食中含維生素D量很少,牛乳中含量少且鈣磷比例不當,影響鈣的吸收,所以人工餵養者佝僂病的發病率比母乳餵養者高。  二、人體中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是經Sunny中的紫外線照射面板後,產生內源性維生素D:,戶外活動少,則易患佝僂病。  三、其他因素如生長髮育迅速;患有胃腸道或肝、腎疾病;只以穀類為主要食物,副食少以及服用其他藥物等。  臨床表現  (1)佝僂病活動早期主要表現為神經精神症狀,小兒愛急躁,出汗多,睡眠不安,夜驚,夜哭,枕禿;活動期主要是骨骼改變如方顱,出牙晚,肋緣外翻等症狀。  ②以後逐漸出現骨骼改變,如前自門閉合延遲(正常應在1.5歲前閉合),出牙晚,可晚至1歲才出牙,頭較大呈方形,助骨下緣外翻,雞胸、“O“形腿等。血鈣、血磷可降低、鹼性磷酸酶增高,長骨X線照片在疾病活動期均有不同改變。  治療  ①主要治療是補給維生素D,輕症每日口服5000~10000單位(相當於濃魚肝油30~60滴),重症每日1萬~2萬單位(相當於濃魚肝油60~120滴),連服1個月後,改用預防量,每日400~890單位(相當於濃魚肝油2.5~5滴);對重症或不能口服的患兒可肌肉注射維生素D:40萬單位,或維生素D:30萬單位,2~4周後可重複注射一次,一般僅需注射1~2次,注射後2~3個月內不再口服各種維生素D製劑,2~3個月後再口服預防量。  ②如飲食中含鈣量不足,可適當口服活性鈣。注意不要長期過量服維生素D,以免維生素D中毒,但可服預防量至2~3歲,2~3歲後佝僂病已靜止,無須再用魚肝油預防。每日用維生素D治療量較大者,不宜用魚肝油(魚肝油中含維生素A與D)而用單純維生素D製劑,以免發生維生素A中毒。  預防  (1)增加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以獲得足夠的紫外線。  (2)嬰兒應儘量進行母乳餵養,及時新增輔食,注意補充鈣質。  (3)加強調護,不可讓患兒過早、過多的坐。立、行走,避免骨胳發生畸形。  呆小症(daixiaozheng)又稱“克汀病”。是一種先天甲狀腺發育不全或功能低下造成幼兒發育障礙的代謝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生長髮育過程明顯受到阻滯,特別是骨骼系統和神經系統。如:(1)身體矮小,上身長,下身短,並常伴有四肢骨畸形等。因為甲狀腺激素和生長激素一樣是長骨生長和骨骼正常發育所必需的因素。(2)表情淡漠,精神呆滯,動作遲緩,智力低下,並常可有耳聾。這主要是由於神經細胞樹突與軸突的形成,髓鞘與膠質細胞的生長,神經系統機能的發生、發展,腦的血流供應等,均有賴於適量的甲狀腺激素。甲狀素激素缺乏則導致這一系列過程的障礙。(3)常伴有體溫偏低,毛髮稀少,面部浮腫等一系列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一般症狀。呆小症患兒出生時身高、體重等可無明顯異常,至3~6個月時,則出現明顯症狀。如果能在出生3個月左右即明確診斷,開始補充甲狀腺素,可以使患兒基本正常發育。一旦發現過晚,貽誤了早期治療時機,則治療難以生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怪物的英語翻譯,怪物用英語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