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風看世界

    曲阜的葬禮習俗歸納起來,主要程式有以下方面:

    初喪瀕臨嚥氣時,一般要為其沐浴更衣,嚥氣後,用白布、藍布、黑布或特製的繡著文飾的“衾”、“輕被子”等蓋住屍身,稱為“小斂”。小斂前,有的地方要求給死者的口中放入一定的物品,如制錢、硬幣、紅布、五色線等,稱為“噙口”、“壓口”。移至堂屋的靈床上,兒女、親戚在旁守護。死者的兒子或侄子要手持香火秸稈為其“指路”,意為告訴亡靈該向何處去;指路後是“送漿水”,漿水用生水、生面和小米等攪拌而成,或只為清水,早、中、晚三次,意味著給亡者送食物。亡後三天,要發盤纏,給亡者燒紙馬、紙錢等紙紮;現代更有紙紮汽車、電腦、樓房等等。死者入棺,謂之“大斂”、“入殮”,要“淨面”、“撒墊背錢”、“罩頭”、“鎮釘”等。現在,由於火化制度的推行,入殮的程式逐漸消失,或象徵性地將骨灰或骨灰盒裝入另一個盒子。

      弔喪弔喪環節中有三項內容:報喪、開弔、守靈。報喪,一方面是告知親友,另一方面是告知周圍的街坊鄰居。按傳統儀式,報喪者要給報喪物件磕頭,然後報告關於死者的情況。現在,除了至親好友需要報喪者上門報喪外,還可以透過釋出或遞送“訃告”、“訃聞”等方式告示。在山東有些地方還有用特定標示來公告報喪的。臨清地區,死者家要在街門上貼一條白紙,起到“出喪牌”的作用,名為“封門”。開弔,是指佈置靈堂、接受弔喪者哭拜等一系列活動。死者的近親參加弔喪的儀式比較隆重,要攜帶輓聯、祭品、黃表紙、紙元寶等一宗祭禮前來。從大殮之後到出殯,兒女等人要日夜守護在靈柩旁,稱為守靈,其間男不剃頭、女不梳髮,晨燒“雞鳴紙”,晚焚“夜辰香”。有人來弔喪,要磕頭謝孝。

    出殯出殯是喪禮中最隆重的儀式。由於出殯儀式極其繁亂,需要較多人手,所以很多朋友、鄉鄰會到亡者家中幫忙。出殯這天早上,鼓樂班子就來到主家,開始吹奏,名為“鬧喪”。出殯儀式從“點主”開始,即孝子將靈牌交給當地德高望重的文官或家族內有威望的老人,在“主”字的點上用硃砂筆點一下;孝子將靈牌捧回,就可以出殯了。“斬碗”,就是在靈前把倒扣在靈柩前的黑碗用刀砍碎。待眾人“啟靈”、“抬棺”後,孝子要“摔盆”;摔得越碎,被認為子孫越興旺。梁山一帶,稱摔盆儀式為“路祭”,其他一些地方的“路祭”則指在出殯路上進行的祭祀活動。

    安葬掘墓,俗稱“挖墳坑”、“開壙”、“打壙”等。在臨朐等地,要在下葬之前舉行“祭墳地”、“祭陰宅”等儀式,奏樂、擺供、焚香、奠酒、放鞭炮,將長明燈、五穀倉、水罐、糧食、紙紮的童男童女等陪葬品放入墓穴。棺木入穴時,鞭炮、鼓樂大作,孝子等人痛哭。在曲阜、龍口等地,棺材入穴後,死者的子女每人抓三把土撒在棺蓋上。有些地方子女拿起鐵鍬,領著大家剷土蓋棺。安葬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孝子和親屬要來圓墳,即為新墳添土、祈福。

      葬後祭禮山東各地有為逝去的家人“燒七”和過週年的慣習。每隔七天,死者的兒女親戚應到墳前祭祀。俗話說,“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到“五七”和三週年祭祀時要特別隆重。除了燒七,還要燒百日、燒週年。

    家中老人去世,子孫、親屬要按制易服,民間統稱“戴孝”。這裡所說的“制”,是指中國傳統的“五服制”,是指祖父、父親、本人、兒子、孫子的五代人,在死者五服之內的男女,都應該戴孝。孝子要身穿孝服,頭戴孝帽,腳穿孝鞋,腰扎孝繩,手持孝棒。舊時的孝子要戴麻冠,現在一般都是用白布大致縫個簡單的“孝帽”,也有乾脆用白布大體在頭上一纏;腰裡扎的孝繩,大都是兩股麻搓成的一根繩;孝棒按照傳統,必須用鮮柳樹棒,不剝皮,用白紙纏繞,貼上白紙花、紙穗。等儀式完畢之後,將這根柳枝插在墳頭上或墳旁,希望它能生根發芽,保佑子孫興旺。

    舊式喪禮除了對亡者的追憶與祭奠之外,更多地藏納了迷信思想和儀式,產生了鋪張浪費現象。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倡導破除迷信和實行殯葬改革,禮儀逐漸簡化。60年代中期,不少人家以磚砌墓,開追悼會,送花圈,形式隆重而節約。70年代以來,一般火化,兒女臂帶黑紗,同時通知親友弔唁的日期,開追悼會,舉行弔唁儀式。禮畢,兒女捧骨灰盒,由親友護送至田間深埋,或葬於公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燒後一天能不能喝鴿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