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心y不變
-
2 # 小魚兒的歌聲
為了說明為什麼工人創造的價值能夠大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馬克思為一種在大部分社會都存在的財富的積累和剩餘起了一個“通用”的名稱――剩餘勞動。它說明了人類勞動的產物在維持生命之外還能存在積累和剩餘的現象。 在馬克思看來,這種剩餘財富的積累――從事剩餘勞動,是人類社會獲得發展的必要前提,並會隨著歷史發展和生產方式的改進而不斷擴大。與原始社會人們不得不用全部時間獲取食物卻不一定果腹,或奴隸社會因生活資料的匱乏而不得不殺死戰俘相比,在今天,人們已經可以透過很少的勞動就能滿足生存的需要。這表明了人類從事剩餘勞動的能力已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事實上,由於現代社會分工複雜,為最終消費品生產而直接或間接服務的龐大的生產資料生產系統,已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得社會為了維持生存而必須的勞動越來越少。美國只有不到3%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就不但能夠滿足人們對穀物的需要,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用來維持生存所必須的勞動已經非常小,全社會的勞動者在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從事剩餘勞動。具體到工人,由於他所得到的工資只是他的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維持其生存和發展的必要部分,所以他所從事的剩餘勞動是無償的。把這一原理運用到工人的一個工作日上,就清楚地解釋了利潤的來源。 從勞動力商品價值這一概念出發,馬克思把工人的勞動時間區為2個部分,在第1部分時間,工人為自己勞動,他在這個時間創造的價值用補償資本家購買其勞動力商品所花費的價值,即貨幣工資,馬克思把這段時間的勞動稱為必要勞動;在第2部分時間,他從事剩餘勞動,他生產的商品售賣之後獲得的貨幣額除去資本家預付的貨幣額,就是他的剩餘勞動的價值表現,就是我們所探尋的利潤。 這樣,馬克思就搞清楚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如何轉變為價值創造過程的,搞清楚了利潤的本質和來源。同時,基於他對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和認識,他已不滿足於以前的經濟學家用“利潤”揭示這一價值創造過程,而是創立了一個新的概念來表達自己對這一問題的全新理解,這就是剩餘價值,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創造的價值。 因此,從量上來看,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與利潤是一樣的,而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觀察問題的視角和這2個概念所反映的關係。利潤是沿用資產階級學者和資本家的用語,它把剩餘價值當作資本家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而剩餘價值,是勞動力商品自身的價值與工人實際創造的價值之間的差額,它是工人勞動的產物。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工人創造的價值能夠大於其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根本的原因在於社會的進步,在於世世代代勞動群眾的積累和創造,在於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已在根本上降低了人們為維持生存而必須付出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剩餘勞動在表現形式上與以往的社會有所不同,它不再以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而是以價值、以貨幣等抽象財富的形式出現,但實際上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就是一種剩餘勞動。
-
3 # 轉身已陌141226112
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遺產創造一國財富的最終源泉是什麼 ?進而言之,人類社會的財富究竟是靠什麼創造出來的?這個看似極簡單的問題,曾經在近代困擾了人們數百年的時間。16世紀到17世紀中後期,英國的學者認為,只有海外商業貿易活動才是國家的財富之源。這種認識後來發展成為一種權威性的理論——重商主義。在18世紀中後期和19世紀初葉,有兩個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先後分別論證提出,勞動特別是產業部門的勞動,是創造財富價值的重要源泉。進而創立了勞動價值理論的最終學說。19世紀中期,馬克思以前人的理論研究為基礎,並在方法論和學說體系上進行了深刻改造和重要創新,提出了自己的勞動價值理論。
回覆列表
不一樣 勞動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也可以說是人力成本勞動力價值是企業方支付給勞動者的報酬,它與勞動力價格非常近似 通常情況下,勞動價值會大於勞動力價格,如果可能,老闆都會拿這個差價,但在其它地方(比如售價與購進價格差額等)也同樣是企業追逐利潤的關注點 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廣義上說,剩餘價值會大於勞動價值與勞動力價格的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