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腫瘤專家姜爭

    多絨毛管狀腺瘤摘除後,建議3-6個月複查一次,出現不適要及時複查,如出現異常遵醫囑進行更密切的複查。

    絨毛管狀腺瘤是?

    絨毛管狀腺瘤是一種常見的大腸息肉,也就是腸道黏膜上的贅生物,是由異型增生的腺上皮構成的良性腫瘤,有一定癌變傾向。

    大腸息肉按數量區分,可分為單發性、多發性息肉以及息肉病;按病理性質,常分為腫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腸息肉病,絨毛管狀腺瘤則屬於腫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病理型別一般根據絨毛成分來劃分,如絨毛含量小於25%則為管狀腺瘤,絨毛含量大於75%則為絨毛狀腺瘤,絨毛含量在25%-75%的則為絨毛管狀腺瘤。

    當發現大腸息肉,病理活檢確定性質後,會按照部位加上病理診斷名稱,例如直腸管狀腺瘤、橫結腸絨毛狀腺瘤、乙狀結腸絨毛管狀腺瘤等,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異型增生。

    一般來說,管狀腺瘤較為常見,多分佈在直腸及乙狀結腸,多為有蒂型,分化良好,癌變率較低;絨毛狀腺瘤不常見,但異型增生和癌變率較高;絨毛管狀腺瘤屬於前兩者混合,可呈現不同程度的異型增生,癌變率高低和絨毛含量多少有關,絨毛含量越高癌變率越高。

    所以三種腺瘤癌變風險由高到低排序為:絨毛狀腺瘤>絨毛管狀腺瘤>管狀腺瘤,但要注意,腺瘤癌變與其大小、數量也有關,直徑越大、數量越多,癌變機率也越高。

    腺瘤性息肉癌變一般需要5-15年,大約80%-90%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一經發現要立即切除。

    腺瘤性息肉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1、有腸癌家族史或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2、40歲以上,腸癌高發地區人群。

    3、長期不良生活、飲食習慣人群,如喜食紅肉、高脂肪食物,久坐不運動等人群。

    4、長期腸道炎症或不適,如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或長期腹瀉、便秘人群。

    腺瘤性息肉症狀有?

    早期大多數無明顯症狀,當息肉過大出現癌變時可能會出現如下症狀。

    1、便血:間歇性便血,大便伴有黏液,血液可覆蓋有大便表面或便後滴血,易於誤診為痔瘡。

    2、大便習慣改變:會出現便秘腹瀉交替的情況。

    3、腹痛:部分人會出現瀰漫性腹痛,大便時或便後明顯。

    4、息肉脫出肛門:如果息肉位置較低可能會脫出肛門。

    當息肉進一步生長惡變,會出現持續性腹痛、消瘦、貧血、腹部包塊等症狀。

    腺瘤性息肉術後如何複查?

    腺瘤性息肉大多可內鏡下切除,如熱活檢鉗鉗除、圈套器電切、EMR、ESD等,如果息肉直徑較大、數量較多、且腫瘤已浸潤深層等,需手術治療。

    一般建議,腺瘤性息肉切除後,要改變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如果“一切照舊”,會增加息肉再發機率。

    1、對於單發性管狀腺瘤,直徑小於2cm,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可在術後1年複查一次,無異常可2-3年內複查一次,也可遵醫囑定期複查。

    2、對於多發性絨毛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直徑大於2cm,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應在術後3-6個月內複查,持續兩年無異常,則可改為每年複查一次,或遵醫囑進行更密切複查。

    最後,建議40歲以上人群,定期做腸鏡、肛門指檢、糞隱血試驗等檢查,對於有不良飲食、生活習慣人群,如果出現便血、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交替等症狀,要及時就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有些地產商和物業互相推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