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少俠品金庸

    這個肯定不是真實的,歷史上的常遇春是病死的,絕非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裡杜撰的是被張無忌胡亂治療一通,結果只活了四十歲。

    首先,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金庸怎麼可能知道常遇春應該有八十的壽命呢?這純粹是小說家戲說之言,為了情節的需要,讓明教頭領常遇春和教主張無忌建立聯絡,同時也顯示出張無忌的醫術高明而已。

    其次,人生七十古來稀,在明代常遇春的年齡也並非絕對短壽。

    歷史上許多皇帝的平均壽命,還不如常大將軍呢。常遇春戰功赫赫,經常身先士卒,受傷無數,多年的戎馬生涯,早已經把他的身體透支完了。

    即使在壯年,某一天常遇春突然暴斃,也在情理之中。三國時候的周瑜、呂蒙都是在壯年之際突然暴病而亡。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虛擬的小說故事情節和真實的歷史區分開來,以做到去偽存真。

  • 2 # 一貳一橙

    《倚天屠龍記》中是有這麼一段描寫:

    胡青牛點點頭,道:“那算不了什麼,你傷勢已愈,所減者也不過是四十年的壽算而已。”……“以你體魄,本來至少可活過八十歲,但那小子(張無忌)用藥有誤,下針時手勁不對,以後每逢陰雨雷電,便會周身疼痛,大概四十歲上下。便要見閻王去了”。

    金庸先生這一段,主要是為了在小說世界中解釋一下:為什麼大明第一戰將常遇春會在四十歲時就無故死了?“《明史.常遇春傳》:(常遇春)暴疾卒,年僅四十”。

    在歷史的基礎上拓展小說的空間,這是金庸先生武俠世界的特點,“張無忌亂施針減去常遇春四十年壽命”一說也是如此,只是增加一點故事的趣味性而已,當不得真。而這個的由來,或許就是移花接木三國時期曹丕的一次的相面經歷。

    《三國志.魏書.方技傳》:文帝(曹丕)黃初七年,年四十,病困,謂左右曰:“建平所言八十,謂晝夜也,吾其決矣。”頃之,果崩。常遇春為什麼在四十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呢?

    明史中對常遇春的死因十分簡略,只是一句“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就交代了,讓人懷疑這常遇春的死因是不是有什麼說法?

    據《龍光慈記》所說:朱元璋一次賞賜了常遇春兩個美女,而常遇春的老婆藍氏善妒,常遇春又怕老婆,一直不敢和老婆說這兩個美女是皇帝賞的。

    一天,常遇春誇了其中一位美女的手很白,當天藍氏就把兩位美女的手給砍了,然後裝在盒子裡給常遇春看,把常遇春嚇得神經衰弱,整天神神叨叨的,做事也迷迷糊糊。

    朱元璋知道此事後,就趁常遇春上朝不在家時,派錦衣衛把藍氏給殺了,並做成“妒婦湯”端給滿朝文武吃,常遇春不知內情,連喝了兩大碗。

    回家後,常遇春才發現老婆被殺,還被分食了,本來就整天擔驚受怕的他嚇出了癲癇病,從此一病不起,年僅四十歲就死了。

    當然此事也不過是類似於《故事會》一樣的離奇事件,一研究起來就漏洞百出,說著玩就好。常遇春之所以會在年僅四十就暴卒,或許是因為得了古代的急病:中風。按百度說法,關於中風的病因有五種:情志鬱怒、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氣候變化、血液瘀滯。

    常遇春是個軍人,性格急躁,尤其是在攻打一些難打的城池後就喜歡屠城,對此朱元璋也經常勸他要收斂自己的怒氣,不要殺戮過多。情志鬱怒有了。

    在戰場上,有時候飲食也會不規律,作為軍人的常遇春又喜歡喝酒吃肉,或許經常是忙時不吃或少吃,閒時就暴飲暴食。飲食不節有了。常遇春自從跟了朱元璋後,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打仗,打的又是硬仗、狠仗,沒得休息自然是勞累過度了。

    常遇春最後一仗是攻陷元大都,趕走了元順帝,當時正是夏季,燥熱酷暑的時候,到他回軍是已是立秋,氣候出現了轉變,這個時候人是最容易中暑的時候。前些時候我也出現過中暑感冒的情況,古代醫療裝置簡陋,一個普通的感冒都容易死人,不用說是中暑,就連清朝嘉慶皇帝都是死在這種疾病之下。

    最後的血液瘀滯也是由於暴怒或感冒而引起的,常遇春五者皆有,中風暴斃也在情理之中了。所以常遇春並不是被張無忌扎死,或者被朱元璋嚇死,而是在回軍途中偶感風寒,最後治療不及時中風而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三燈光最笨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