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象涼

    其實按道家的理解,大家反而搞錯了,聽我細說。

    大家應該重視春分節。而不是在清明節去給自己的祖先上墳燒紙。

    我相信,這樣一個話題說出來,總是存在爭議。因為很多人都在清明祭祖,很少聽說過春分祭祖。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就應該是清明節給祖宗上墳。

    為什麼要在春分節祭祖。

    春分是中國古時候比較重視的節氣之一,它不僅是節氣,也是節日,節氣來了提醒人們生產,生活節奏,節日到了,然後帝王祭祖,民間也開始進行祭祖等一些民俗活動。

    祭祖顧名思義就是祭拜祖先,春分祭日源於周代《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祭日雖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其儀式也是相當隆重的,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俏,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昨、車撰、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也很隆重。

    春分這天祭祖也叫春祭,俗話說一日之際在於晨,那麼一年之際在於春,在春分日祭祖祈禱這一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中國還有一些地方對傳統文化保留得好的地方,選擇在春分節祭祖。相傳,清明是拜祭“孤墳”的。但凡是祭祀自己的祖先,都會在春分前後這幾天選擇拜祭。而清明節,是應該給一些“孤墳燒燒紙錢”的時候。清明節相傳墓門關閉,再祭拜自己的祖先,祖先就受用不到了。

    所以,我們應該更正一下:春分祭祖,清明祭烈士。這樣的選擇,既對自己祖先的緬懷,也對為我們國家和民族作出貢獻的英雄們的緬懷。

  • 2 # 我欲隨波不逐流

    春分祭祖的習俗只保留客家地區,也叫春祭。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往往全族和全村的人都要出動。當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就是掃祭各房祖先的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在有些地方還有春分節氣的時候拜神的習俗。俗話說一日之際在於晨,一年之際在於春,在春分日祭祖祈禱這一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但在中國傳統中,清明、中節、春節才是祭祖的主流,不管是哪一天,祭祖祭的是父母長輩的恩情,祭的是代代相傳的智慧,祭的是千年傳承的文明,還有自已對未來的祈禱和展望。

  • 3 # 等待日出的麋鹿

    清明節最早是一個農耕節,每年農曆三月上旬將末,天氣變暖,雨水充足,正是一年播種時,“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草木吐綠,春光明媚,人們結伴踏青賞景。

    清明節祭祖,現在普遍認為是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而興起。

    晉文公在逃亡的路上斷糧,飢餓難耐,都快餓死了,是介子推偷偷將自己的大腿上的肉割下煮熟給晉文公吃。後來晉文公回國當了國君,要封賞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帶著老母親躲在深山老林,晉文公為了逼他出山,命人放火燒山,介子推母子被活活燒死。晉文公很後悔,號令華人每年的這一天不開火,吃冷食、上墳掃墓祭拜介子推,這一天當時稱謂“寒食節”,後來這個祭拜活動在民間開始盛行,成為了一種專門的祭祖活動。

    由於清明節和寒食節兩個日子很接近,一直到唐朝將清明節與寒食節合二為一,延續到現在以祭祖為主的清明節。2008年4月4日清明節成為中國的法定假日。

    春風祭祖,仔細一想,我們蘭州這邊真就是春風祭祖呢!從二十四節氣歌的頭一句“春雨驚春清谷天”,看第二個“春”字就是春分,比如說3月20日幾點幾分開始是春分這一節氣的開始,到4月4日幾點幾分清明節這個節氣開始,這中間的時間人們陸續開始上墳掃墓了。

    春分這一天民間叫放社,傳說這一天陰間放假了,活著的親人們供奉的祭品紙錢都會收到的。清明那天的幾點幾分清明節氣開始,收社了,亡靈們回去了。

    中國自古是以農耕為主,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俗也多是圍繞農業生產進行,我們一年中的幾個祭祀活動都與農作物的種植收穫繫系相關,清明節種瓜種豆我們上墳;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北方的莊家收穫了,我們在門前燒紙錢;農曆十月一秋收冬藏了,十月一家家門前送寒衣……

    最後悄悄問,你所在的地方清明祭祖到底是春分祭還是清明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雪”的現代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