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代桌布

    你知道嗎,叫了這麼多年的荷蘭,可能要改名字了。

    一條新聞,炸出了不少網友,他們認認真真地在新聞下面回覆:

    “好的,知道了,荷蘭。”

    “再也沒有人跟河南搶名字了。”

    “太好了這樣我下次去新鄭機場就不會搞錯坐到阿姆斯特丹機場了。”

    還有更新年終旅行資訊的:

    “我12.31飛荷蘭,第二天落地變成尼德蘭。”

    也有為延伸出的其他名稱變更擔心的:

    “荷蘭豬荷蘭豆是不是得更名尼德蘭豬和尼德蘭豆?”

    “荷甲以後得改名叫尼甲吧。”

    “荷蘭弟變成了‘你的蘭弟’,還挺親切。”

    這則新聞更像是廣大網友的茶餘飯後用來調侃的一個談資。

    突如其來的任務量

    2020年,荷蘭將更換國家標識,將鬱金香和英文荷蘭的組合變更為“NL尼德蘭”。

    來自荷蘭的這份更名資訊,其實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名變更,荷蘭的正式名稱一直是音譯“尼德蘭”的Netherlands。這一次宣佈更名,其實是透過官方確認,今後將統一使用正式名稱,不再使用原先國際通用的“Holland荷蘭”。

    此訊息一出,各國各部門都要為此忙碌起來,本國的公共檔案、道路標示,全世界的地圖、空管系統、銀行、證券交易、書籍教材都要隨之更改,不然可能直接引發荷蘭與各國的貿易、航班的安全等重要方面的問題。

    航班:我要飛往荷蘭。

    空管系統:沒有,沒有這個國家。

    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的出現,在任務量本就繁重的年末,因為荷蘭突然宣佈更名,各國又多了新的工作。

    更著急的是東京奧運會組委,荷蘭政府宣告中明確表示,希望2020東京奧運上使用官方名字Netherlands,奧運會的召開近在眼前,因為這一變動,也許宣傳冊、比賽手冊、開幕式入場順序等都要臨時再做調整。

    到底是荷蘭 還是尼德蘭?

    荷蘭之於尼德蘭,就像英格蘭之於大不列顛。荷蘭這個稱謂,僅涵蓋全國十二個省份當中的兩個,包含了位於阿姆斯特丹所在的北荷蘭和鹿特丹所在的南荷蘭。過去,荷蘭的名字在西方流傳開,很大原因是南北荷蘭省的經濟突出,貿易往來頻繁,存在感遠勝於該國其他地區,久而久之,就成了這個國家廣泛流傳的稱呼。

    現在,荷蘭旅遊局認為,用一個地區來代表和宣傳整個國家是不合理的,將國名變更為尼德蘭,有助於讓世界更全面地認識這個國家,認識該國的其他地區,推動這些地方的旅遊業,將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引流到其他地區,緩解南北荷蘭省超負荷的旅遊接待壓力。

    這一闡述解釋了荷蘭更名的合理性,它需要一個更廣泛和權威的名字,作為整個國家而非一個地區的象徵,在旅遊和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當下,這或許是一個緩解問題的途徑。

    當然,也有很多人不買賬,他們認為,即使改了名字也沒有什麼用,遊客們還是隻會選擇他們想去的地方。

    漫長的認知轉變

    在各國越來越重視國際形象的當今,荷蘭並非近年來第一個宣佈更名的國家。2018年3月,白俄羅斯將中文名改為白羅斯,並要求中國對其變更稱呼,因其不想讓自己聽起來像俄羅斯的屬地。改名在兩國官方層面早已完成,但國內遊客提起這個國家的時候,還是會習慣性地叫一聲“白俄”。

    改變國家和地區的名字,尤其是如荷蘭這樣舉世聞名的地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至今,提起緬甸的首都,還會有很多人認為是仰光;南韓首都漢城的名字變更,也曾在民眾心中經歷了很長的認知轉變,才過渡到今日的首爾;哈薩克的首都阿斯塔納去年更名努爾蘇丹,這似乎沒有被多少人記得。這座城市上一個關於類似新聞是,哈薩克二十年多前從阿拉木圖遷都於此。

    而提起荷蘭,我們能迅速聯想到的,是平坦大地上彩色的鬱金香,緩慢轉動的風車,精緻的甜點,甚至紅燈區櫥窗裡的性感女郎,荷蘭象徵著自由、包容、文藝和浪漫。在官方完成名稱更改之後,要將一個新的地名重新與這些性格特質聯絡起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接受過程。

    所以這麼看,“荷蘭”這個名字,估計還得被我們叫上好一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不被長輩以愛的形式進行道德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