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天青7669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市(原嵊縣)。越劇的前身是落地唱書。1906年,落地唱書搬上舞臺,經歷了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從嵊州經紹興、寧波、杭州到上海,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地方戲曲。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在越劇藝人的努力下,越劇以其真切細膩的表演、委婉動聽的唱腔、優美抒情的風格,贏得廣大觀眾的歡迎,促進了自身的繁榮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嵊州是塊神奇的土地,四面環山,九曲剡溪橫貫其中,佳山秀水,風景幽麗,素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之說。翻開唐詩宋詞,詠剡之句比比可見。如唐代杜甫“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宋代陸游的“便思泛樵風,次第入剡縣。名山如高人,豈可久不見”等。

    嵊州古稱剡縣,置縣迄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是古今名流賢士、文人墨客Range Rover遊歷之地,使嵊州很早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為嵊州造就了特有的人文優勢。正因為這幽奇的溪山和悠久的歷史,使剡中湧現出眾多英才,為越鄉積澱了豐厚的民俗文化,給越劇藝術的誕生提供了深厚根基和肥沃土壤。

    一、落地唱書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嵊州有一部分農民,開始用田頭說唱、山歌小調等民間說唱藝術“沿門唱書”,創造了[四工合調]。到同治年間(1862--1874),“沿門唱書”逐漸從站立人家門口演唱變為在廳堂、茶樓內演唱,稱“落地唱書”,是當時嵊州農民謀生的重要輔助手段。隨著唱書藝人的不斷增多,唱書地域擴充套件到寧波、紹興、金華等地,唱書方式也從地上走向臺上,成為“走臺書”。這段時間,落地唱書、沿門唱書、走臺書並存,在越劇史上通稱為“落地唱書”。“落地唱書”是嵊州農民創造的民間曲藝,它的流行為越劇藝術誕生打下了基礎。

    二、小歌班

    1906年春,嵊州唱書藝人在於潛、餘杭兩地應聽眾的要求,開始在幾隻稻桶合併鋪上木板的簡易臺上說唱,一人擔任一角色,首次改說唱為演唱。同年清明,藝人在家鄉甘霖東王村再次搭臺上演,轟動剡南剡北。不到一年時間,境內幾乎所有藝人都合班上臺表演,正式組成戲班。一個新的劇種就這樣在嵊州誕生了。當時,對這樣的戲班有好幾種喊法,一稱“小歌班”,另稱“的篤班”(以“的的篤篤”的打擊樂聲而定名),以後也有人稱“剡劇”或“嵊劇”。

    “小歌班”初出現的時候,在藝術上較粗糙、簡單。劇目都是唱書書目或從兄弟劇種移植而來;唱腔沒有絲絃伴奏,只有尺板、篤板和金剛腿,其過門和配音還是人聲幫腔。但“小歌班”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色彩,又能以生動的劇情和風趣的語言吸引觀眾,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三、紹興文戲

    小歌班從1906年誕生後,不斷吸取姚灘、紹興大班等劇種的營養,使自己在舞臺表演、唱腔和劇目等方面不斷豐富發展。演出範圍從農村進軍城市,從紹興、杭州、寧波到上海演出。1921年,《申報》始稱小歌班為“紹興文戲”。該名一直沿用十幾年。因為起初的戲班幾乎全是男演員,以後,逐漸變成女演員,所以又有“紹興文戲男班”和“紹興文戲女班”之說。

    當時上海“大世界”中,與紹興文戲同時演出的有許多女班,如“女子新戲”,“女子申曲”,“女子蘇灘”等。女子登臺,備受觀眾歡迎,也影響和衝擊紹興文戲男班。藝人們創辦紹興文戲女班的想法開始形成。1923年2月,剡溪南岸上碧溪(今屬城關鎮)試辦女子科班。同年5月,蒼巖鎮施家岙正式開辦女子科班,獲得成功,並湧現了施銀花、沈興妹、趙瑞花,屠杏花等名演員。這副科班越劇史上稱為第一副女子科班。從始辦到解散歷時6個年頭,為女子越劇的興起和發展開了頭。1929年,剡溪兩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後春筍。出科後即流動演出於浙江城鄉,特別是杭嘉湖甬一帶。這段時間,越劇史上一般稱為“紹興文戲女班”時期。

    “紹興文戲”比“小歌班”在藝術上有了很大提高,演員演唱有絲絃伴奏,動作過門有鑼鼓配音,演出配備專門樂隊,舞臺表演開始走向程式化,演出演出劇目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禮遇特權第四期開啟,2880點券可以獲得哪些道具?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