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近日,297名一年級新生走進了格力學校。董明珠籌備多年的格力學校正式開學。 據悉,董明珠很早就開始籌備格力學校。早在去年,在珠海市委與格力電器的座談會上,董明珠就曾表示2017年有四個“小目標”,其中一個便是進一步推進“格力學院”的建設。 對於為何進入教育事業,董明珠此前曾表示,格力學院將分塊培養人才,一是管理人才,一是技術人才,還有技工技能的培訓。“我們想做兩個東西,一是強化人才培養,讓普通員工轉型升級,二是培養一批專業的技術專家。”
1
回覆列表
  • 1 # 三哥文良123

    有眼光,要想做大做強,人才第一,人才可以引進,但自已培養,乃上之上策!自己培養在忠誠度上佔優,企業核心競爭力,說透了,就是人才競爭,誰能聚天下人才,誰就是競爭的勝者!

  • 2 # 新經濟牽引一實戰

    讚揚格力辦學院。目的可有二:

    大比例地招聘教師與科技公關人員和學員;力爭產出,有技能的一線職工和前沿新產品。如:先是專用晶片,後向通用晶片努力。

  • 3 # 陸燕青

    董明珠在新能源汽車、手機等產領域,沒有取得預想的收穫之後,現在又想創辦“格力學院”進軍教育行業。如此繁雜的多元化策略,令格力股東感到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格力電器因為空調品牌一枝獨秀,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目前公司的遇到發展瓶頸在設法轉型。但很遺憾的是,董明珠在轉型方面的決策都顯得過於草率,操作性不是太強。 格力電器並沒有微信和支付寶那種流量變現能力專案,沒有足夠的資金透過收購進入不同的行業;自己也沒有技術積累,所謂的轉型都是喊喊口號。董明珠網紅的角色,難免令人反感。其風格過於強勢,缺乏李嘉誠、比爾蓋茨等人的謙虛謹慎。

    即便是騰訊和阿里巴巴有足夠資金,也沒有涉足手機,汽車製造,晶片製造等領域。對標海外企業,日本的三菱公司論空調技術絕不比格力差,也沒有見其進入手機、晶片領域。畢竟重工業的企業是不適合進入微電子行業的,日本企業更不會隨意創辦學校,進入教育領域。

    由此可見,董明珠一天一個想法、整天想入非非,最後很可能在轉型方面一事無成。如果真的要進入別的領域,不妨大膽把格力的資產打包賣掉,轉型投資公司來得靠譜點。

  • 4 # 孫子李兵解讀

    企業最忌諱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多元化地發展產業,或在資金、人才有限的條件下擴張多個目標市場。產業多元化發展或多個目標市場擴張,就意味著企業投資壓力的增大,這樣企業就無法創造和保持原目標產業或原目標市場的競爭優勢。也就是說,企業很可能會失去利潤的來源或創造利潤的機會,企業越來越入不敷出,直至淪為破產的境地,而員工也就失去了工作的機會。

    多元化失敗案例

    碧桂園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風雲品牌,曾收購香港媒體,但運營一年就宣佈失敗。

    春都曾經享譽中國大江南北,成功後的春都在政府的授意下收購了當地經營不善的國營傢俱廠、藥廠和印刷廠,結果不僅收購的企業沒有運營成功,連春都的品牌也風光不再,與如今的雙匯無法相提並論。

    與碧桂園、春都類似,幾乎所有優秀的中國公司都或多或少地進行著多元化的努力,而幾乎所有優秀公司的危機和衰亡都與公司的多元化擴張戰略有關。這種現象並不奇怪,做公司的無非是做大做強,而做大做強的出路只有兩種:要麼專業化,要麼多元化。

    總結

    事實上,在世界範圍內所有成功的大企業中,沒有簡單的專業化公司,也沒有簡單的多元化公司。企業是否要多元化,能否多元化,主要取決於三個要素:

    一是企業原有產業的市場空間及市場贏利能力,

    二是企業能否創造多元化發展目標產業的核心產品及核心競爭能力,

    三是多元化產業與企業原有產業之間的關聯性(特別是企業品牌DNA的獨特性)。

    我們把目光回到格力重新看看。

    格力在當今中國市場的地位可謂是空調界的老大,“好空調,格力造”的廣告語響遍大江南北,以至於大家一講到格力就會想到空調,一講到空調就會想到格力。

    然而董明珠野心太大,想玩跨界經營,一時間格力手機、格力汽車、格力晶片專案紛紛上馬。上新專案要錢,這些錢從哪裡來?無非就是把格力空調產生的利潤拿來燒。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當年蓋巨人大廈的史玉柱。史玉柱不斷把保健品的利潤抽調出來,作為巨人大廈的建設資金,結果就是資金鍊斷裂,巨人大廈爛尾,保健品也倒閉了,史玉柱身背億元債務遠走他鄉。

    如今格力的狀況是:手機黃了,汽車涼了,晶片前途未卜。究竟董明珠是步史玉柱的後塵?還是能跨過目前這道坎,跨界多元化成功?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飯時,被爐子烤到,手背燙傷一小塊,而且皮皺在一塊,用涼水沖洗2分鐘,不小心把皮弄破,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