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作品《自卑與超越》中寫道: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阿德勒是一位影響非常大的個體心理學專家,曾經是弗洛伊德的學生。因為跟弗洛伊德發生了一些意見分歧,選擇自立門戶。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偉大的著作,至今影響了一大批育兒專家,包括後來那一部影響很大的教育經典《正面管教》。阿德勒率先提出,一個人性格往往是在幼年時期成型的,大概是六歲之前。父母的言行舉止,決定著孩子性格走向,影響終身。
我們剛剛出生的時候,最需要的是兩樣東西:奶水和安全感。
很多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將孩子抱在懷裡輕輕搖,孩子很快就能睡著。可如果放到床上,就像是觸動了某個機關,孩子立刻醒過來。對於安全感的需求,是人類的天性。
可我看到一些父母,任憑孩子躺在床上哭,紋絲不動,我問她:“孩子哭了你不管嗎?”她說:“這孩子只會鬧騰,哭一會兒就不哭了。”此時此刻,她說出這句話,我基本已經看到孩子悲慘的經歷了。
在我逛街的時候,看到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拉著媽媽的手,想要一個電動玩具。媽媽不給買,小男孩特別想要,不願意走。忽然媽媽一甩手,大吼道:“不走一個人待著去,別回家了。”然後轉身就走,加快步伐。小男孩被突然嚇到,哇地大哭,急忙跑上去,嘴裡不斷喊著“媽媽,媽媽”,媽媽說:“別叫我媽,我不是你媽。”孩子哭著說:“媽媽,我不要玩具了,媽媽,求你別拋棄我。”
作為一個路人,我感覺到了心碎。可我看著那個女人,她平靜自然,甚至有一絲洋洋得意,覺得自己的教育方式很有用。但她斷送了對於孩子最重要的東西:安全感。當孩子長大之後,進入叛逆期,會很容易跟父母拉開距離。很多家長抱怨孩子長大以後特別不像話,最好自己想一想再孩子小時候都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對一切都是陌生的,同時也擁有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因此,接受各種挫折,磨難,是必須要有的經歷。父母作為堅強的後盾,需要鼓勵孩子勇於嘗試,面對挫折。
可我總是會看到這種場景: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在草地上飛奔,忽然摔倒在地,哇哇大哭。父母走上前,大吼道:“怎麼這麼不小心?又把我剛洗的衣服弄髒了。趕緊起來,自己摔倒了還哭,活該!走,回家,別玩了。”孩子可能不懂父母在說什麼,但是感覺到了父母的憤怒情緒,以後很有可能再也不會嘗試去奔跑了。
有的家長抱怨:“我這孩子怎麼膽子這麼小?幹什麼都怕,愁死我了。褲襠里拉了屎,都不敢跟老師說,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問題?”
孩子確實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罪魁禍首就是父母。父母的語言暴力和體罰,導致孩子心生畏懼,形成自卑心理。總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幹不好,什麼話都不該說。只要去做某件事情,說某句話,就得到父母的諷刺批評或者捱打。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膽小,自卑,性格內向。如果一個孩子健康發展,必然會活潑開朗,Sunny積極,這是天性。當孩子的生活環境有著嚴重問題,遭受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一輩子都會成為這個樣子,自己無力改變。
我透過讀心理學,想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可我發現,有些話我應該說,有些事我應該做。心裡明白,可是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擋住我,讓我覺得非常難受,擋住我行動的慾望。這個無形的力量,就是性格。讓我難受的感覺,就是自卑心理。
很多人註定平凡,因為父母平凡。只有極少數能夠掙脫命運的枷鎖,改變自己。但這樣的人,要麼是天才,要麼是瘋子。很可能即是天才,也是瘋子。擁有良好家庭教育的人,很容易獲得成功。他們小時候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幸運的人,健康的童年會成為日後面對一切困難的資本。不幸的人,未來的路永遠受到童年的牽絆,難成大事。
但願,他們老了以後,能夠反省自己吧。沒有子女願意跟父母拉開距離,只有父母會搞砸與子女的關係。
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作品《自卑與超越》中寫道: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阿德勒是一位影響非常大的個體心理學專家,曾經是弗洛伊德的學生。因為跟弗洛伊德發生了一些意見分歧,選擇自立門戶。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偉大的著作,至今影響了一大批育兒專家,包括後來那一部影響很大的教育經典《正面管教》。阿德勒率先提出,一個人性格往往是在幼年時期成型的,大概是六歲之前。父母的言行舉止,決定著孩子性格走向,影響終身。
安全感我們剛剛出生的時候,最需要的是兩樣東西:奶水和安全感。
很多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將孩子抱在懷裡輕輕搖,孩子很快就能睡著。可如果放到床上,就像是觸動了某個機關,孩子立刻醒過來。對於安全感的需求,是人類的天性。
可我看到一些父母,任憑孩子躺在床上哭,紋絲不動,我問她:“孩子哭了你不管嗎?”她說:“這孩子只會鬧騰,哭一會兒就不哭了。”此時此刻,她說出這句話,我基本已經看到孩子悲慘的經歷了。
在我逛街的時候,看到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拉著媽媽的手,想要一個電動玩具。媽媽不給買,小男孩特別想要,不願意走。忽然媽媽一甩手,大吼道:“不走一個人待著去,別回家了。”然後轉身就走,加快步伐。小男孩被突然嚇到,哇地大哭,急忙跑上去,嘴裡不斷喊著“媽媽,媽媽”,媽媽說:“別叫我媽,我不是你媽。”孩子哭著說:“媽媽,我不要玩具了,媽媽,求你別拋棄我。”
作為一個路人,我感覺到了心碎。可我看著那個女人,她平靜自然,甚至有一絲洋洋得意,覺得自己的教育方式很有用。但她斷送了對於孩子最重要的東西:安全感。當孩子長大之後,進入叛逆期,會很容易跟父母拉開距離。很多家長抱怨孩子長大以後特別不像話,最好自己想一想再孩子小時候都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自信心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對一切都是陌生的,同時也擁有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因此,接受各種挫折,磨難,是必須要有的經歷。父母作為堅強的後盾,需要鼓勵孩子勇於嘗試,面對挫折。
可我總是會看到這種場景: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在草地上飛奔,忽然摔倒在地,哇哇大哭。父母走上前,大吼道:“怎麼這麼不小心?又把我剛洗的衣服弄髒了。趕緊起來,自己摔倒了還哭,活該!走,回家,別玩了。”孩子可能不懂父母在說什麼,但是感覺到了父母的憤怒情緒,以後很有可能再也不會嘗試去奔跑了。
有的家長抱怨:“我這孩子怎麼膽子這麼小?幹什麼都怕,愁死我了。褲襠里拉了屎,都不敢跟老師說,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問題?”
孩子確實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罪魁禍首就是父母。父母的語言暴力和體罰,導致孩子心生畏懼,形成自卑心理。總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幹不好,什麼話都不該說。只要去做某件事情,說某句話,就得到父母的諷刺批評或者捱打。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膽小,自卑,性格內向。如果一個孩子健康發展,必然會活潑開朗,Sunny積極,這是天性。當孩子的生活環境有著嚴重問題,遭受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一輩子都會成為這個樣子,自己無力改變。
我透過讀心理學,想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可我發現,有些話我應該說,有些事我應該做。心裡明白,可是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擋住我,讓我覺得非常難受,擋住我行動的慾望。這個無形的力量,就是性格。讓我難受的感覺,就是自卑心理。
教育感悟很多人註定平凡,因為父母平凡。只有極少數能夠掙脫命運的枷鎖,改變自己。但這樣的人,要麼是天才,要麼是瘋子。很可能即是天才,也是瘋子。擁有良好家庭教育的人,很容易獲得成功。他們小時候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幸運的人,健康的童年會成為日後面對一切困難的資本。不幸的人,未來的路永遠受到童年的牽絆,難成大事。
但願,他們老了以後,能夠反省自己吧。沒有子女願意跟父母拉開距離,只有父母會搞砸與子女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