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明帝時期,班超出使西域,以軍事實力作後盾,透過強硬的外交手段和一系列戰略打擊,新朝時期被匈奴佔據的西域各國又納入東漢管轄版圖之內,班超為了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也為了大漢王朝更遠地向西發展,在西域經營三十多年後,在漢和帝時,公元97年,他派副手甘英出使西方的大秦(羅馬帝國),可以說這是中國古代華人最遠的一次西行探險嘗試,然而事與願違,甘英帶領的使節到達波斯灣附近後,不再繼續西行,未能完成班超交給的任務,那為什麼甘英會返回西域呢.
東漢是從農民起義中建立起來的,戰亂結束後,人民迫切需要休養生息,雖然在光武帝劉秀時期已經出現了“光武中興”,但是大漢元氣還在恢復當中,甘英出使羅馬時期,東漢已經過了七十多年發展,還出現了明帝和章帝統治時期的治平之世,漢和帝時國力甚至達到極盛,有“永元之隆”的讚譽,雖說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當時東漢政權依然要面對北方的強悍民族匈奴,雖然明帝派竇固北擊匈奴,和帝時期派竇憲遠征匈奴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匈奴沒有被徹底打敗,依然要防範匈奴南下,所以大量糧草軍餉都要用於北方邊疆,甘英出使大秦時,和帝考慮到如果西域戰線拉得太長,不利於中央統籌全域性,西域以西地帶不僅遙遠而且並不富庶,此外民族矛盾複雜,繼續向西拓展的話,會加重財政負擔,如果大力經營西域還會導致軍事重心偏移,對中央政局不利,即使開拓了西域更遠的地方,匈奴一旦佔據河西走廊,扼住這條通往西域的要道,西域也會成為飛地。再說公元97年左右,匈奴繼續大舉南侵,西北的羌人,東北部鮮卑族都開始發動叛亂,東漢不得不調兵鎮壓,以保住中原富庶地帶。
公元97年前幾年,正是漢和帝與外戚竇太后、竇憲激烈爭鬥的時期,漢和帝年幼登基,竇太后殺其親母 ,自己垂簾聽政,把持朝政,之後讓兄弟竇憲派兵北擊匈奴,獲得一定勝利,於是因戰功和竇太后的支援總攬朝政大權,和帝長大成人後,迫切需要改變現狀,擺脫外戚的控制,於是聯合宦官誅滅了竇氏,因為在此期間東漢統治者忙於內鬥,所以對邊疆軍事的部署有所收縮,當時對於西域的拓展更是提不上心來,所以甘英出使大秦並未得到中央稱讚首肯,加上當時班超已經到退休年齡,想要辭官回到故鄉洛陽,中央未重視,地方官有心無力,所以甘英未取得突破性進展。
絲綢之路貫穿東西方,起點由長安出發,最遠可到達大秦帝國,而路線中肯定會出現許多中間商人,而安息人就是其一,當然甘英出使大秦也是為了摸清線路的商業情況,使漢朝商人直接與大秦進行貿易,消除貿易壁壘 ,以減少中間差價,但是安息人認為這樣損害了他們的利益,於是大加阻擾甘英出使大秦,在路途中製造麻煩阻礙甘英西行,甚至直接用武力進行人身威脅 ,因為路途遙遠,一時難以調兵征討,有人說甘英性格的不堅定才導致任務未完成的,其實這個說法不通,因為當時能在西域當二把手的都是不簡單的人物,班超是誰,西域的都護,他的眼光肯定非常精準到位,甘英還是他揚名異域的三十六位勇士之一,出使大國的事,當然會派選最得力的干將了,要不然怎麼實現他立功異域的理想。甘英原路返回的主要原因與當時的政局變化有直接關係 ,安息人的阻擾只是他藉機抽身的一個理由而已,想當年張騫出使西域時遇到的麻煩肯定比他多,要不是漢武帝的大力支援和他的堅強意志也不會取得成功。
東漢明帝時期,班超出使西域,以軍事實力作後盾,透過強硬的外交手段和一系列戰略打擊,新朝時期被匈奴佔據的西域各國又納入東漢管轄版圖之內,班超為了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也為了大漢王朝更遠地向西發展,在西域經營三十多年後,在漢和帝時,公元97年,他派副手甘英出使西方的大秦(羅馬帝國),可以說這是中國古代華人最遠的一次西行探險嘗試,然而事與願違,甘英帶領的使節到達波斯灣附近後,不再繼續西行,未能完成班超交給的任務,那為什麼甘英會返回西域呢.
軍事重心在北不在西東漢是從農民起義中建立起來的,戰亂結束後,人民迫切需要休養生息,雖然在光武帝劉秀時期已經出現了“光武中興”,但是大漢元氣還在恢復當中,甘英出使羅馬時期,東漢已經過了七十多年發展,還出現了明帝和章帝統治時期的治平之世,漢和帝時國力甚至達到極盛,有“永元之隆”的讚譽,雖說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當時東漢政權依然要面對北方的強悍民族匈奴,雖然明帝派竇固北擊匈奴,和帝時期派竇憲遠征匈奴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匈奴沒有被徹底打敗,依然要防範匈奴南下,所以大量糧草軍餉都要用於北方邊疆,甘英出使大秦時,和帝考慮到如果西域戰線拉得太長,不利於中央統籌全域性,西域以西地帶不僅遙遠而且並不富庶,此外民族矛盾複雜,繼續向西拓展的話,會加重財政負擔,如果大力經營西域還會導致軍事重心偏移,對中央政局不利,即使開拓了西域更遠的地方,匈奴一旦佔據河西走廊,扼住這條通往西域的要道,西域也會成為飛地。再說公元97年左右,匈奴繼續大舉南侵,西北的羌人,東北部鮮卑族都開始發動叛亂,東漢不得不調兵鎮壓,以保住中原富庶地帶。
忙於內鬥無暇西顧公元97年前幾年,正是漢和帝與外戚竇太后、竇憲激烈爭鬥的時期,漢和帝年幼登基,竇太后殺其親母 ,自己垂簾聽政,把持朝政,之後讓兄弟竇憲派兵北擊匈奴,獲得一定勝利,於是因戰功和竇太后的支援總攬朝政大權,和帝長大成人後,迫切需要改變現狀,擺脫外戚的控制,於是聯合宦官誅滅了竇氏,因為在此期間東漢統治者忙於內鬥,所以對邊疆軍事的部署有所收縮,當時對於西域的拓展更是提不上心來,所以甘英出使大秦並未得到中央稱讚首肯,加上當時班超已經到退休年齡,想要辭官回到故鄉洛陽,中央未重視,地方官有心無力,所以甘英未取得突破性進展。
安息人的阻擾絲綢之路貫穿東西方,起點由長安出發,最遠可到達大秦帝國,而路線中肯定會出現許多中間商人,而安息人就是其一,當然甘英出使大秦也是為了摸清線路的商業情況,使漢朝商人直接與大秦進行貿易,消除貿易壁壘 ,以減少中間差價,但是安息人認為這樣損害了他們的利益,於是大加阻擾甘英出使大秦,在路途中製造麻煩阻礙甘英西行,甚至直接用武力進行人身威脅 ,因為路途遙遠,一時難以調兵征討,有人說甘英性格的不堅定才導致任務未完成的,其實這個說法不通,因為當時能在西域當二把手的都是不簡單的人物,班超是誰,西域的都護,他的眼光肯定非常精準到位,甘英還是他揚名異域的三十六位勇士之一,出使大國的事,當然會派選最得力的干將了,要不然怎麼實現他立功異域的理想。甘英原路返回的主要原因與當時的政局變化有直接關係 ,安息人的阻擾只是他藉機抽身的一個理由而已,想當年張騫出使西域時遇到的麻煩肯定比他多,要不是漢武帝的大力支援和他的堅強意志也不會取得成功。
結語:甘英未完成使命,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整個帝國的戰略部署問題,如果硬要打通東漢與大秦的直接貿易,勢必影響沿線國家的利益,即使打通了,這些中間國家也會大肆阻擾線路的暢通,還不如分一點蛋糕給他們,用小利換取大利,這樣更加合算,如此才能保持絲綢之路的持久,才符合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目標,當然也說明東漢的軍事重心依然是北方的民族威脅,不聚節力量消滅匈奴等少數民族,你從西部賺太多的錢,也會被戰爭打光,你與西部國家建立的外交關係,也會因為阻隔千里而疏遠。